文 | 蔣海松
攝影 | 賈停 萬欣濤

(論壇現場)
2021年7月17日,2003网站太阳集团主辦的“新時代法學期刊建設與發展高峰論壇”暨“《湖湘法學評論》創刊研讨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王利明教授、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張新寶教授、《中國法學》總編輯黃文藝教授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官學院、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等高校三十餘位專家學者彙聚一堂,共話法學期刊發展大計。

(《湖湘法學評論》出版許可證)
與會專家表示,《湖湘法學評論》的成功創刊,不但是湖南法學界的一件大事盛事,也是全國法學界和法學期刊界的一件喜事好事,振奮人心,未來可期。在新時代,要推動法學學術期刊繁榮發展和改革創新,堅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價值取向,為良法善治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論壇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湖湘法學評論》主編屈茂輝教授主持。屈茂輝教授介紹了論壇背景。經過新聞出版署今年審批,2003网站太阳集团之前主辦的《經濟數學》更名為《湖湘法學評論》,該刊由教育部主管,2003网站太阳集团主辦,《湖湘法學評論》編輯部負責出版發行,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期刊社指導,依托2003网站太阳集团進行建設。2021年9月将首次出刊。《湖湘法學評論》将堅持正确的輿論導向和辦刊方向,刊載法治建設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突出實證研究特色,服務法學理論創新和法治中國建設。在《湖湘法學評論》創刊之際,舉辦研讨會,既為新刊的發展問計于各位專家教授,集思廣益,也是為法學期刊界凝聚共識,推動創新發展。
2003网站太阳集团期刊與出版社社長李文邦在會上宣讀了籌建中的《湖湘法學評論》編委會名單。刊物的學術顧問和拟聘編委都是知名法學家,包括諸多知名法學期刊主編。

李文邦社長宣讀拟聘編委會名單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教授以“回答時代之問 鑄就名刊精品”為主題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指出,《湖湘法學評論》的創刊,在我國法學期刊方陣中又增加一支勁旅,優化了法學期刊布局,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将《湖湘法學評論》辦成精品名刊,他建議應注重價值導向,做好思想引領,依法依規辦刊堅持正确的輿論導向;傳承湖湘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發揚毛澤東當年辦《湘江評論》的精神,以宣傳最新思想為辦刊宗旨。繼承湖湘文化中經世緻用的傳統,依托千年學府和和湖大法科的深厚底蘊,推動中華法治文明的偉大複興;推出精品欄目,凝練辦刊特色,以風格樹立品牌,用特色鑄就形象。

張文顯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提出,相對于龐大的法律從業者和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數量來說,對比其他學科,法學期刊嚴重偏少,嚴重制約了法學的發展,影響了法學人才的成長。新刊創辦,确實可喜可賀,未來可期。法學期刊建設應做好“抓基礎、有特色、高質量”的“九字經”。要注重基礎學科、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理論與實踐中基礎性大問題,而非僅僅關注局部性暫時性問題;應守正創新,針對熱點難點,推出重大策劃,走特色發展之路,避免同質化;高水平論文是刊物的生命,要從選題到審稿嚴格把關。

王利明發言
北京大學教授、2003网站太阳集团名譽院長姜明安發言提出,辦好刊物是有很多方法、很多技巧,但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與技巧,而是辦刊旨趣與指導思想。既要堅持主義引領,又要有問題導向。曆史上《新青年》與《湘江評論》的成功即在于兼顧這兩者,不是空洞的高談,要談問題,但也不是瑣碎的讨論,而是有價值關懷。要聚焦法學界最重要最迫切的問題,又要對此進行精深的學理研究,注重法學的價值引領。

姜明安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張新寶對刊物的發展進行了具體指導。他發言建議,在欄目設計上,應注重包容性強,面不能太窄,點不能過細,否則難以為繼;熱點當然要聚焦,但熱點也常變換,必須守正創新,注重長遠發展;要培育地方優秀作者和可持續的作者隊伍;選題不能僅關注法治研究,也應包括有價值的法學教育探讨;注重地方法治中可複制可推廣經驗的理論提升,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發揮法學期刊在學術質量、學術規範、學術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方面的引導把關作用。

張新寶發言
《中國法學》總編輯黃文藝教授代表《中國法學》雜志社提交了賀詞。賀詞指出,我們相信,《湖湘法學評論》的創辦,将為法學期刊發展帶來新能量,為法學研究創新增添新動力。期許新刊站在法學學術和法治實踐前沿,回答法治“時代之問”與“中國之問”,早日辦出特色品牌,早日辦成大刊名刊。

黃文藝發言提出,新時代辦好法學期刊要有新思路新要求,建議要發揮好五種作用:法學學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加強學術組織和策劃,推動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創新;法治中國建設思想智庫作用,為良法善治提供智力支撐;優秀人才孵化器作用,服務法學人才,培養法學人才;法學學術交流的平台作用,規範學術交流,推動中外法學交流;法學學風建設的推動作用,應推動學術争鳴,批判學術不端,引導大家做真學問大學問。

黃文藝發言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法商研究》主編姚莉教授發言提出,辦刊需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意識,及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貫徹落實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精神;需要找準定位,切忌全面開花面面俱到,要利用比較優勢,發揮學校特色與優勢學科的特色,找準符合時代需求、反映自身專長的點發力;保持戰略定力,理性對待一些考核指标;促進國際交流,做好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與外文數據庫的合作、建設雙語網站。

北京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白建軍教授發言提出,要正确處理傳統與特色的關系,計量法學雖然面不是特别廣,但湖大在此有優勢,每年都召開計量法學年會,已形成傳統,不應放棄,可以好好提升;注重跨學科交叉研究,切忌對問題進行肢解,對重大問題組織不同學科學者共同筆談;匿名評審方式也要進行優化,主要是提出意見建議,促進論文質量提高,但不宜讓專家判斷是否值得發表;培育寫作隊伍,靠名家約稿有名人效應,但并不太現實,要注重長遠,不要拒絕年輕學者、博士生的文章。

北京師範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柴榮教授發言提出,要尊重作者,哪怕對于拒稿的文章,也可給出具體的修改意見和建議方向;名家約稿并不現實,名家時間都有限;重視青年學者,從博士畢業到評上教授前往往是産量很高的時段,有沖勁,要多鼓勵,但是要給予具體幫助,給具體修改意見,這對青年作者幫助很大,也有利于未來;重視現代傳播手段,建立好的微信交流平台。

中國人民大學肖建國教授發言提出,重視現有法學期刊成功經驗,特别是幾本新晉核心期刊,确實有其值得學習之處;湖南的法治建設和法學研究有其優勢,《湖湘法學評論》以地域命名,但不能局限于地域,局部經驗也可以提煉出一般性命題,要做學術理論提升;名家論壇是提升影響力的标尺,當然應重視,但年輕學者、博士生有沖勁,時間上更能投入,兩個群體都應重視;注重闆式設計與欄目設計,學術刊物也要讀者美感。

肖建國教授發言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院院長、《比較法研究》主編解志勇教授發言提出,要探索刊物發展規律,雜志的成長有一個過程,期刊方陣中也是分層的,要找準自身定位;文章的比例值得研究,名家大咖與青年作者有适當比例,但最多的還是這兩者之外的中間部分;創刊之際,可擴大名家比例,好有帶動效應;學科要平衡,注重基礎問題與熱點問題;用稿質量嚴格把關,質量不高的稿件讓作者蒙羞,也讓刊物聲譽受損;優化審稿環節,讓辦刊成本發揮最佳效應。

解志勇發言
吉林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授、《當代法學》主編李建華教授發言提出,要做好規劃,結合學科優勢,培養品牌欄目,找準突破口;注重編輯隊伍建設,專業編輯責任心較強,兼職編輯學術水平高,但對編輯技術的規範要求不重視,需要培訓技術規範;要發揮學科特長,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因為學科平衡帶來平庸化,主要看論文質量;建立有效公平的評審制度,匿名評審很重要,但不是全部,要注重多元評審方式。

對外經貿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助理、《經貿法學評論》編輯部主任王樂兵發言提出,注重用稿質量,設計特色欄目,注重辦刊特色;名家約稿當然有必要,但名家太忙,産出也是有限的,未必約得到最好的文章;應擴大作者來源,注重隊伍建設,推動政策支持,扶持青年人成長,導師帶學生發稿不能一刀切拒絕,關鍵是質量,靈活方式更能鼓勵青年人成長。

國家法官學院教授、《法律适用》副主編梁欣發言提出,辦刊要有情懷,一本雜志有兩個上帝,即作者群體和讀者群體,要真正做到對這兩個群體的尊重,刊物也便有了生命力;好的審稿意見可以幫助作者成長,幫助論文修改完善;學科平衡可适當兼顧,但不是機械平均,越平衡便越沒特色,新領域、新特色應大膽聚焦,大篇幅推出,以打造特色;注重新時代新媒體宣傳手段,摒棄紙媒傳統傳播方式,注重電子刊物的靈活性,刊物也必須有自己的營銷手段和專門的宣傳團隊;組建專業的編輯隊伍,好好培育,行穩緻遠。

北京大學教授蔣大興發言提出,發稿方式可以靈活處理,探索網絡發表與紙質版發表兼容的方式;不能一刀切拒絕師生或者多作者聯合發表,比如數量法學研究必須要學生參與;要從“查重”到“查新”,查重系統的廣泛應用也催生了一些改編高手,可以熟練躲過系統查重,但觀點絲毫沒有創新之處,除了機械對比,更要綜合審查,看論文有無創新之處;尊重作者,來稿必回,盡量速回,對于作者收稿後要及時通知,沒通過的也可給出審稿意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北京市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高桂林會長發言提出,新刊物要有新氣象,找準新定位;刊物也是分層次的,老牌的已經成名的大刊自有優勢,新生刊物要有差異化的發展路線,發展之路不宜雷同;注重新學科,新學科帶來新關注新生命力,傳統學科多,但轉載率低,關注度不高;學術标準與市場機制都要注重,學術标準與宣傳手段都要兼顧,不能隻有純學術措施,也要考慮市場評價機制。

最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張新寶做了總結講話。他肯定了專家們對刊物發展提出的良好思路,通過廣泛讨論達成了期刊發展的諸多共識,比如重視質量、重視導向、重視特色等,引導學術研究立足中國實際,回應現實關切。最後他側重談了匿名評審機制和主編負責制關系,建議對現有評審方式進行優化。

論壇現場
北京大學教授、《中外法學》主編王錫鋅,北京理工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特聘教授孟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尹少成副教授以及2003网站太阳集团張智輝教授、周珂教授、謝佑平教授、鄭鵬程教授、副院長黎四奇、黨委副書記羅英、副院長喻玲、副院長蔣海松、院長助理展鵬賀等參加了會議。

(全體成員合照)
經過讨論,與會專家達成諸多共識。專家們表示,學術期刊是開展學術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法學期刊是荟萃和展示法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對推動法學理論創新和法學研究繁榮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新時代,為推動法學期刊創新發展,應堅持價值導向、問題導向;凝練辦刊特色,樹立風格品牌,關注中國問題,為良法善治提供智力支持;發揮學校特色與優勢學科的特色,注重編輯隊伍建設,培育高水平作者隊伍;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對法治經驗進行理論提升,講好新中國法治和法學故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和法學自信,構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和話語體系。
媒體報道
會議的成功召開和《湖湘法學評論》的創刊引發了媒體的高度關注及廣泛報道。截止到發稿時為止,已有《光明日報》、人民網-人民資訊、中國新聞網、法治日報—法制網、檢察日報-正義網、《法治周末報》、《三湘都市報》、紅網、《長沙晚報》為此推出報道。






部分媒體報道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