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上午,題為“新《行政訴訟法》實施中的熱點問題”的學術講座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模拟法庭順利舉辦。華東政法大學行政法學科帶頭人章志遠教授主講,徐琳副教授參與會談。講座由學院黨委副書記羅英副教授主持,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副庭長周婷婷等實務界人士和2003网站太阳集团師生聆聽了講座。

章志遠教授為華東政法大學行政法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黨内法規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榮獲第八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兼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律顧問、江蘇省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複議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行政法學研究,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一百四十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十部。承擔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司法部、教育部等二十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曾獲司法部、教育部、中國法學會、上海市政府、江蘇省政府等十餘項省部級獎勵。

講座伊始,章志遠教授談到,今年是《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的三十周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中國的法治建設、中國的行政法學研究離不開1989年《行政訴訟法》,1989年是行政法學的高光時刻。在2019年新的起點上,需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關注行政審判制度自身發展;第二,關注法治政府的全方位建設;第三,關注行政法學理論的大發展。
接着,章志遠教授從八個方面展開對新《行政訴訟法》熱點問題的探讨:第一,行政審判體制改革。浙江省麗水法院集中管轄、廣州鐵路運輸法院專門管轄、深圳行政審判中心管轄等基層地區司法體制改革模式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一個相對超脫、相對獨立的行政法院朝我們走來,正朝着相對獨立化的道路走去。第二,立案條件的把握。為了解決立案難的問題,新《行政訴訟法》在用行政行為取代了舊法中的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擴張了可訴行政行為的範圍,并從外部性、成熟性、處分性三個學理标準來确定可訴行政行為。另外,拓展立案登記制度,快速将案件繁簡分流、釋明案件類型,從而提高審判效率。第三,黨政融合的挑戰。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行政審判提出了新的挑戰,如被告認定、黨政聯合發文性質的認定、審判程序的調整等。第四,訴訟類型化改革。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在個案中采用類型化裁判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訴訟類型化的發展,通過宣示意義、确立規則、區分不同訴訟間關系,使行政訴訟從隐形類型化走向明示類型化。第五,行政協議案件的審理。從最高人民法院确認的二分法審理思路出發:對于是否履約、如何履約應當按照民法審理,對于單方變更解除等優益權内容應當按照行政法審理。但更為體系化的發展方向是應當在《行政訴訟法》中作出明确規定。第六,行政不作為案件的審理。需從三個方面來認定不作為,即義務來源、有無作為可能以及最終是否作為。裁判不作為案件時,需要站在實質性化解行政争議的角度,同時要把握好裁判的時機。第七,行政案件審判程序的繁簡分流。對于簡單案件簡單處理,複雜案件精細審理,從寬适用調解程序。提出多重意義的繁簡分流的觀點:擴張簡易程序範圍,普通程序簡易審理,推行速裁程序。第八,司法行政的良性互動機制。可以推進司法建議類型化,在司法裁判之外拓展法院服務功能;發布審判白皮書,加強司法行政功能;完善聯席會議機制。

在與談環節,徐琳副教授将章志遠教授主講的行政訴訟法發展的三個重大機遇期分别總結為1989年、2014年、2019年,并針對八個熱點《行政訴訟法》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指出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重點關注八個熱點問題。最後,徐琳副教授與章志遠教授就兩個問題互動交流,第一,傳統技術、傳統思維解決不了的有關行政不作為案件的問題,怎麼通過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來解決。第二,結合第二和第八個熱點問題,内部行政行為的可訴性能否實現,如老師告學校,現在是否可以對内部行政行為提出行政訴訟。

互動環節,大家積極參與,提出自己的困惑,與章志遠教授就缺席審判、雙被告制度、簡政放權以及行政協議無效的标準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結束,本次講座取得圓滿成功。

作者 張芳芳
攝影 馬一帆
審核 蔣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