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院新聞 >> 正文
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院新聞 >> 正文

畢業緻辭| 黎四奇:讀書是一種責任與擔當——2003网站太阳集团2024屆畢業典禮院長緻辭

時間:2024-06-19 浏覽量:

  

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 黎四奇


同學們:


大家好!

古語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對于大家來說,學校就是這樣一個流轉的地方,你們隻是學校的過客(我曾經也是)。自今天的儀式後,你們每個人都可以拿到畢業證與學位證,離開生活數年的母校,去追求代表世俗成功的東西,盡管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如願以償。在以後的生活中,作為個體,你可以選擇隻關心自己的喜怒哀樂,選擇“從明天起,隻關心糧食和蔬菜”,将自己的生活和社會、民族與國家的未來與發展割裂開來。然而,這是自私、狹窄與缺乏責任與擔當的表現。之所以這樣說,這不僅是因為你對幫助你走到今天的父母、親人與朋友等欠下了債,而且也更是因為你對那些沒有像你一樣幸運的人欠下了債。除了我之外,讀書人還應心懷天下與心憂天下。有擔當,才會有自由。因此,我今年畢業典禮緻辭的主題是,讀書是一種責任與擔當。



對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多内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畢業并不意味着讀書的終止,相反,意味着讀書的延續與另一種讀書模式的開啟。俗話說:學得到老,活到老。對于一個人而言,學不可以已。人生于世既是件幸事,但是為人又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人是一種靈魂與肉身的綜合體,前者高尚而不朽,它是劃分人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标準,但是人的動物屬性已注定了人并不那麼崇高與偉大,因為沉重的肉身制約了靈魂的升華,它令人匍匐、摩擦于大地。拯救靈魂意味着要克制與放棄自己的肉欲,但是這有些強人所難。理想的幸福是肉體無痛苦,靈魂無紛擾,而這也注定了人要在夾縫中艱難行走,度過自己的一生。



在芸芸衆生的認知中,有權、有名、有利與地位代表着成功與卓越。對于這一點,我們應該是感同身受,君不見在各個學校的校慶中,捐款多者及位高權重者總是母校的無比榮光。對于學校與學生而言,雖然這也代表着成功,但是除此之外,成功還有其他的表達方式。人生海海,做人是很苦的。肉體沉重,需要吃喝拉撒,而靈魂輕盈,需讀書來滋養。生命有不可承受之輕,人的悲哀就在于我們的肉身沉甸、且欲望難以節制。楊绛曾言:在這物欲橫流的人間,做人實在是夠苦的。歸根結底,人這種東西,無論外表被修飾得多麼光鮮照人,在剝去層層外衣之後,餘下的是一大堆欲望。當我這樣說時,并不代表我認為求名求利是錯誤的。求名求利本身也是實現人生價值與意義的體現,而且也是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意義,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從名利中找到自己及自己為人一世的意義,其因在于:

一是名利有限。無論人類的生産效率多高,其總是趕不上人的貪婪與渴求。在這個世界上,為了讓我們的肉身得到更好的享受,沒有誰嫌自己的錢少,少有人不想爬得更高。而且,科技并不必然導緻社會财富的均衡公平分配,相反,它會使得财富越來越集中而從二八現象變為一九現象,或更嚴重。在人滿為患的社會中,名利雙收表明名隻是利的另一種表達。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名更是一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稀缺資源;

二是财富有毒。盧梭曾說:我手中的金錢是實現自由的工具。管仲也認為: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倉廪實”與“知榮辱”、“知禮節“表現的是肉體與精神之間可能的邏輯關系。能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好隻是精神富有的前提,但不是精神富足的必然因果邏輯。社會經驗告訴我們,财富并不一定能帶來精神自由與靈魂高尚。對于許多人來說,财富毋甯是奴役,是風險,是控制,是堕落。雖然财富能讓我們的肉身舒适與安逸,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判斷與定位或取之無道,财富就是一種毒。叔本華即認為:财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就渴得越厲害。名望亦是如此。



對于如何為人為事,古希臘伯裡克利的演講詞仍然具有強勁的時光穿透力:“我們熱愛一切美好的東西,但是并沒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們愛好智慧,但是沒有因此而至于柔弱。我們把财富當作可以适當利用的東西,而沒有把它當作可以誇耀自己的東西。至于貧窮,誰也不必以承認自己的貧窮為恥;真正的恥辱是不擇手段以避免貧窮。”幸福的人生是肉體與精神的平衡,這表明外求的名利隻是幸福的手段,但并不是必然的手段。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但是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因此,生活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方式,而更是一種精神的方式。當一個人的精神荒蕪時,他/她的現實世界也必定是兵荒馬亂與荒草叢生,他/她的肉身就會像缺水的花草一樣日漸枯萎、凋敝 。憂愁、苦悶、彷徨非書不能解,憤怒、煩惱非書不能釋,頹廢、萎靡非書不能振。書能讓人安甯,是人的靈魂支柱。除了“六便士”,我們更要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月亮”。請大家記住:若心靈缺乏栖息之地,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是在流浪。忙忙碌碌之中,人總要有一段路是要通過閱讀明理而向内行走的。



雖然不讀書,我們一樣可以走完這“九九八一難”的一生,但那不是生活,而隻是苟且而已。為了活得其所,我們有義務去尋找人之為人的意義。讀書并不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選擇,它是大部分人構建其精神家園的唯一途徑。雖然讀書不一定會讓你前途光明、錦衣玉食,但是它能讓你談吐優雅、處事有度,内心堅強,會讓你知道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甯作我,豈其卿。讀書能讓你知道我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且我也隻願意做我自己。正所謂,人間枝頭,各自乘流。人生渡口,各有各舟。人生一世,健康、開心、快樂、自由、自在、自然與随意就好。雖然讀書并不一定會使人文明或更加文明(有時,還正相反),但是讀書一定會使人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是與什麼是非,使人知道應該為什麼而活。賺錢與讀書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行,前者令人活得有尊嚴,後者令人活得充實而無惑。我們終其一生,都應以書為伴。我們終其一生,都應在閱讀中尋找自己失落的靈魂。



對他人與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多奉獻

在這個茫茫人海的世界中,不是每個人都能讀到書,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大家一樣能讀書到這樣的程度。固然讀書的目的是使人不要成為文盲,使人具有應對錯綜複雜生活的力量,使人能擺脫愚昧與無知的狀态,從而變得文明些,進而成為文明人。除此之外,讀書的目的更在于使命感與責任感。人并非形單影隻的存在。在險象環生的世界中,人類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為人能群。雖然你不會放牛放羊,更不會宰牛殺羊,但是你還能吃上美味可口的牛羊肉、喝上可口的美酒,那是因為有人在默默地為你承擔、付出與奉獻(盡管并不是無償的)。社會和諧應該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說明人是生活在社會關系之中的,而社會關系說明,人與人之間彼此都賦有義務與責任,盡管我們彼此可能是素昧平生。一望無際的森林給人遼闊、雄壯的感覺,但是這種人間美景也告訴我,一顆樹的存在是沒有太多意義,因為它孤獨、寂寥與無助。正所謂,獨木不成林,一個好漢三個幫。



在自然界,安全感、舒适感與存在感等都是一個“要群、能群”的集體協作、互幫互助互愛的表達。在人的世界中,這種觀念同樣适用,雖然個體、個體意識至關緊要,但是缺乏了國家與集體的加持,個人的自由、平等、人格、生命與健康等也岌岌可危,而隻能是侈談與水月鏡花。人生存于社會連帶關系之中,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依賴于群體的命運。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讀書人隻考慮自己的利益,滿足眼前的需求,這就是目光短淺、認知貧乏與不作為,盡管人在本質上是自私、利我而不利他。亞裡士多德曾言:人是一種天生過政治生活的動物。這說明,個人的命運、個人的成就、個人的幸福與快樂等都是寄喻于群體之中,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之間是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連帶關系。無論一個人的能耐有多大,但是脫離了群體,他就失去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失去了發光發熱的機會。一個人的價值實現于群體之中,一個人的成功也需要集體來證明。自由主義者哈耶克即認為:一個人自由社會的本質在于,一個人的價值和報酬,并不取決于他所擁有的抽象能力,而取決于他能否成功地将這種抽象能力轉換成對其他有能力做出回報的人有用的具體的服務。湖湘強人曾國潘曾言:天物愚者真,智者僞;愚者完,智者喪。放大格局,我們就會發現,關愛他人,其實就是在關愛自己。



人生如同煙火,稍縱即逝,而困難卻起伏綿延。生命旅途中,苦樂相伴,我們所希望的快樂并不單純,快樂總夾雜着柴米油鹽、求名求利的煩惱、憂慮與痛苦。作為讀書人,走向社會之際,我們就應告誡自己:讀書本就是責任、擔當與治愈。我們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能生活下去,能生活得更加通透、美好與幸福,同時也是要讓其他無數的陌生人能夠在生活中體會到人之為人的尊嚴,體驗到溫暖、快樂與幸福。雖然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我們每個人都隻是那天空中一劃而過的流星,但是卻可以形成那美麗的流星雨。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和他人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來到人世間,不隻是為了照亮自己,也更是為了照亮他人。除了愛自己,我們還要愛他人,如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還有我們的國家。是否具有仁愛之心、對他人是否具有悲天憫人之情是檢驗我們教育是否成功的試金石。誠如所言:如果你還能感覺到痛,說明你還活着。如果你還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說明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你還會獨立思考與權衡,那麼說明你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讀書之人。




最後談二點祝福:一是祝大家身體健康。謀生謀業不易。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初入職場,面臨各種挑戰與考驗,除了疲憊,你可能會心力憔悴。希望大家都能心定而氣定,能體會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二是祝大家開心、快樂。生命就是一次向死而生的單程旅行。逝者如斯夫,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珍惜這難得的光陰,我們都要盡可能地讓自己快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台詞:最讓我難過的是,我們竟然浪費了那麼多時間。為了快樂,我們不能浪費時間。


謝謝大家!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麓山南路2号
郵編:410082   電話: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