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大家好!
首先,作為院長,我代表2003网站太阳集团熱烈地歡迎大家的到來。作為一種慣例,身為院長,在這樣的場合,除了表達歡迎之外,免不了一番苦口婆心的說教。對此,我向大家真誠地道歉,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人,誰都不太願意聽别人啰啰嗦嗦的,再說試圖去改變一個成人的觀念與想法本身就很難且比較痛苦。然而,很遺憾,緻力于教化他人本就是我的工作。說話應有主題,我今年開學典禮緻辭的主題是:讀書不僅僅為了面包,還是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認識你自己
當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時,似乎顯得過于簡單,因為這好像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問題。然而,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真理往往是從常識中突破的,比如蘋果為什麼成熟了為什麼會掉落到地上,水為什麼會往低處流。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為了活得清白,吃飽喝足之餘,我們也确實有必要追問與思考一些看似傻傻的問題,比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及我又要到哪裡去等? 古語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茫茫人海裡,認識自己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每天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面孔,熟悉或不熟悉的,但奇怪的是,盡管在這世界上有着數不清的鏡子,我們卻很難了解自己真正的模樣。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陌生人。立于這個角度,我們來這裡的一個目的就是先認識自己,然後再以自己為圓心去觀察、了解與認知外在的人或物。本質上,生命就是一個認識與找到自己的過程。

當我說大家來這裡的目的是認識你自己,可能這還比較抽象與虛幻。那麼,作為過來人,我也可以毫不遮掩地說出大家的秘密,或許根本談不了秘密,因為這是心知肚明的,那就是:你們來這裡是為了面包或更多的面包。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意思表示并不醜,相反,這是坦誠與率真的表現。黑格爾即認為,人具有二重屬性,即動物性與社會性。才女林徽因也曾說:這世上有兩個我,一個軀殼喂日常,一個靈魂補歲月,一個在文字裡白馬春衫慢慢行,一個在生活裡蠅營狗苟兀窮年。
保有生活的詩意
作為動物,我們的軀體需要“面包”來滋養,但是在為占有、獲取“面包”作技能準備或正在掙“面包”時,作為讀書人或者說作為國家未來可能的精英,我們還應該知道,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既是動物,但又不完全是動物,因為它是動物性的人。除了面包,我們還更應該思考善良、文明、正義與自由。面包能讓我們繁衍生息,但是善良、文明、正義與自由能讓我們活得其所,活得像個人而理所當然地享有人之為人的惬意、浪漫與尊嚴。人充滿勞績,但是還應詩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我們應該是生活中的詩人。誠如餘光中先生所認為:一個人可以不當詩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詩意。除了面包,人應是詩意的存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如果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其中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因此,我想告訴各位學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除了“面包”,我們還應去琢磨一下信念、理想等證明自己還是一個真正的人的問題。

“面包”能讓我們活下去,其意義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但是靈魂有所依歸同樣不可或缺。如果一個人隻是一種純物質性存在,那麼它隻是活着;如果作為一個群體的民族或國家一意地唯利是圖,那麼缺乏精神的支撐,這個民族或國家就沒有文明的未來。個人需要信念,國家需要民族精神。放眼曆史長河,人生海海,權貴者如同過江之鲫,但是多如過眼煙雲,真能讓後人感恩與刻骨銘心的又有幾人。我并不否認,我們都是平凡人。《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過:曆史隻是告訴了我們極少數人在做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我隻是一個平凡普通的“大多數”。我想如果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除了想方設法活下去外,還能思考一些沒有什麼用的問題,如什麼是真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平等、什麼是人性等,那麼我們必定活得其所,我們的國家也必定會繁榮昌盛。

堅定理想信念
除了大家心心之念的“面包”,如果一個人不帶着思想生存,那麼他/她隻是活着,而不是生活。大家應記住,除了“面包”,思想與信念是我們的尊嚴與道德所系。作為讀書人,我們應該知道,除了追求“面包”,我們、我們的社會與國家更需要精神來引領。請不要以為自己渺小,就沒有力量,更不要以為自己卑微,就沒有平等與尊嚴。強者與弱者之間的主要區别就在于思想的高低與信念是否堅定。心中有信仰,舉手投足就有力量。古希臘智者泰勒斯就道出了人生的根本:别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一個民族有了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除了埋頭賺“面包”,我們還要不時地“仰望”一下應有的星空。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變數與不确定性的世界。為了安甯、幸福與美滿,我們的肉體需要精神作為我們不懈前進的支柱。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中,真正為人類的文明貢獻了智慧、信念、原則與方向的智者都有所堅持、多是“苦行僧”,多能安貧樂道。孔夫子是大家衆所周知的。作為我們的祖師爺,孔先生并不富有,倒不如說,他比較貧困,經常颠沛流離,但是因為他的思想與堅守,他成了我們的楷模,成為了我們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蘇格拉底并非“帥哥”,傳說他身材矮小、嘴唇肥厚、鼻子扁平,就是這樣一個其貌不揚的人經常走在大街上問人一些神經兮兮的問題,如什麼是美德、什麼是民主,但是這個奇人卻敢為自己的信念殉道,他的名字被後人耳熟能詳。

辯證法的奠基人赫拉克裡特則是瘋得更厲害,他本可以繼承一個城邦的王位,但是他不愛江山、不愛美人,反偏愛那看不見摸不着、不能吃不能喝的東西——哲學。唯理哲學的代表者斯賓諾莎出于對真理事業的熱愛靠磨鏡片為生,也不願接受其父親留給他的遺産,也不願為了唾手可得的終生年金而向法王路易十四獻媚。因為窮苦潦倒而45歲英年早逝,但是他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财富。康德甘于清貧,嚴于自律,不圖名利,終生未婚而成為批判哲學的領軍人物。雖然這些思想者并不富有,或者說在物質财富的創造與占有的競争中,他們是失敗者,但無論你們是否認真地閱讀過他們的作品,作為人類文明的引路人,我們并沒有因為“面包”而鄙視、忽略他們,相反,他們的名字已深深植根于人類的文明史之中。

學會追問和思考

在事物認知中,“是什麼”作為一種客觀、無法改變的存在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正如同1就是1,2就是2一樣,但是當我們試圖對于客觀存在的東西追問“為什麼”時,簡單的問題就徒然複雜起來。今天坐在這裡的同學都是為學習法律而來。如果從“是什麼”的角度看,法律是技術活,是規則,是門手藝,那麼法律就比較簡單,但是若從“為什麼”的角度看,法律就錯綜複雜起來,如法律就是法條嗎?法律是科學嗎?法律是萬能的嗎?法律能否實現正義?人工智能下,日益聰明的AI能否被賦予人格?大數據時代,隐私既不能“私”又不能“隐”,自由意志、人格權等如何保障,公與私之間如何進行法律分切?說實在的,這些話題都比較沉重,而且也難以進行有效的回答。然而,這些問題都和“我應該是誰”密切相關。
人天生就向往自由,痛恨被奴役。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我想大家都是為追求自由而來,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法律人的眼中,自由就是不自由,自由就是限制與約束,因為自由是一個規範性的概念。在法律人的知識體系中,我們認為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被稱之為自由的人。一個人不是因為無法無天而受到肯定與敬重,相反,是因為其克制與内斂而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在世俗的評價中,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為了未來的“面包”或更多的“面包”奔赴而來,但是除了面包,還應考慮如何正确地安放我們的靈魂。
雖然數字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便利,但是它幾乎使得一切都被格式化、标準化與代碼化,一切都被機械地決定着,我們都一個個地成為數據人,我們時刻被數據所萦繞與“窺視”。數字化使得這人世間越來越卷,除了“面包”,作為法律人,我們是否還應思考一下,面對這各種困局,法律如何進行矯正?在數字化的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應思考一下理想的生活狀态是什麼?正所謂,生活不是苟且,應有詩意和遠方。誠如是,唯有詩才能從深層次上展現人應有的生存狀态,唯有詩意的栖居才是人的真正本質。作為法律人,在學習中,我們都不能忘記法律人的使命。謹以《法谟拉比法典》的卷首語作為我發言的結束語:我在這塊土地上創立了法和公正,在這時光裡我使人們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