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建林)
《刑事法研究》叢書敏銳地捕捉了具有時代特征的重大刑事法學問題,無疑是一部應時之作,它在我國刑事法學領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完善我國刑事法學研究與實踐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價值。
自上世紀80年代刑事一體化思想提出後,刑事一體化成為将刑事法學學科群,包括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刑事政策學、刑事執行法學等,有機聯系起來的理念與方法,并在當前刑事司法實踐中煥發出勃勃生機。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授張智輝最新面世的《刑事法研究》叢書(共五卷),正是将刑事一體化思想融會貫通的集大成之作。叢書涵蓋了刑法學、國際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檢察學等領域的前沿議題,集中體現了張智輝教授對刑事法學領域諸多重大問題的深入思考。
《刑事法研究》叢書的鮮明特點:
《刑事法研究》叢書是我國法學界一部系統地專門以刑事法學為研究對象的著作,具有裡程碑意義。整體讀來,《刑事法研究》叢書體現了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融通學科聯系。《刑事法研究》五卷叢書的内容全面且系統,涵蓋了刑法學、國際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檢察學領域的前沿議題。叢書不僅關注刑事法學領域諸多重大問題,并且強調其中的密切關聯,将刑事一體化思想融會貫通。比如,第三卷《刑事訴訟法學》中關于我國死刑複核程序改革的設想,張智輝教授不僅提倡對死刑複核程序加以司法化、訴訟化改革,并且主張對适用死刑的實體标準作出統一的嚴格規定。如此設想充分說明,死刑複核程序不僅是一種程序意義上的變革,更有賴于實體層面的協調完善,以達到對于死刑的嚴格适用,這也是貫徹我國“少殺、慎殺”刑事政策的應有之義。可以說,叢書的面世打破了刑事法學學科的壁壘,改變了長期以來刑事法學學科各自為戰、缺乏互動的研究狀況,對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刑事法學研究體系大有裨益。
二是立足中國國情。《刑事法研究》五卷叢書針對刑事法學進行了系統化的研究,而這一研究立足于對我國司法實踐的深入體察。張智輝教授基于對我國社會現實與司法現狀真切的了解,提煉了刑事法領域諸多重大問題,并對相關問題作出理論回應。例如,第五卷《檢察學》中關于中國特色檢察制度的闡述,正是緊密圍繞我國國情與在中國現實的曆史發展階段推進依法治國的客觀需求,論證了将檢察機關定位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曆史必然性、價值合理性及其現實意義;其後,關于我國檢察權基本構造、運行機制以及優化配置的構想,亦是在充分考量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正是“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自覺意識,确保了作者最終得出的研究結論絕非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能為我國法治建設所用的深知灼見。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法學研究面臨着挑戰與機遇,而立足于中國國情,無疑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重要前提。這一寶貴的品質貫穿于張智輝教授的研究生涯與成果之中,理應為後來研究者所學習與借鑒。
三是放眼國際視野。《刑事法研究》五卷叢書還對域外理論與制度進行了介譯,對域外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了适當汲取,生動展現了制度的多樣性與多元性,具有很高的參閱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張智輝教授還是國内最早在國際刑法學研究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之一,至今仍在中國國際刑法學研究領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國際刑法學是調整國際社會在刑事法律關系方面的學科,涵蓋了實體法規範與程序法規則等内容,對國際政治與國際秩序有着重要影響。現如今,随着監察法、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的頒布實施,以及刑事訴訟法關于缺席審判程序的構建,我國反腐敗領域的法律制度日漸完善。第二卷《國際刑法學》放眼國際刑法,對相關立法與實踐進行了梳理與評介,其中關于區際刑事司法協助、反腐敗國際合作以及國際刑事法律文件與國内法銜接等問題的論述,恰為當前研究上述議題提供了珍貴的材料,有助于黨中央反腐敗工作的深入推進。由此,也可窺見張智輝教授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國際視野與遠見卓識。
《刑事法研究》叢書的時代意義:
當下,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新階段,司法體制改革朝向縱深發展。《刑事法研究》叢書敏銳地捕捉了具有時代特征的重大刑事法學問題,無疑是一部應時之作。仔細品來,《刑事法研究》叢書的重要意義體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理論視野開闊,具有宏大的理論開創意義。《刑事法研究》五卷叢書中所論及的許多内容,均屬于首創性與開拓性的研究,極大地有助于提升我國學術界對于刑事法學領域的廣度與深度。第一卷《中國刑法學》中關于刑法立法的明确性原則、刑法的公平觀等觀點,均為作者首創,對于後來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啟示價值;第三卷《刑事訴訟法學》中提及的刑事司法理性原則、認罪案件程序分流等,在當時極具創新意義,而今再讀曆久彌新,彰顯了作者學術研究的前瞻性;第四卷《犯罪學》中所探讨的犯罪的制度性原因,以及治安預防、技術預防、刑罰預防三位一體的犯罪預防思路,也均為作者首次提出;第五卷《檢察學》中提倡的檢察事業之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匠心獨運,讀後讓人耳目一新。這些研究所作出的理念升華與創新發展,無疑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賦予了刑事法學領域相關命題更加豐富的理論内涵,充分展現了作者的理論視野與學術敏感。
二是實踐品格突出,具有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刑事法研究》五卷叢書不僅注重研究成果的理論品質,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實現可能性與現實操作性。叢書立足實踐、引導實踐、關照實踐,具有顯著的實踐品格,繼而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三卷《刑事訴訟法學》中有關“認罪認罰與案件分流”的研究即是典型例子。自2007年起,張智輝教授就協同全國八個地方的公檢法機關開展認罪案件從簡從輕處理試點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犯罪嫌疑人認罪的案件在程序上從簡、實體上從輕的觀點。這一觀點受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的領導與其他刑事訴訟法學界專家們的認同。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有關簡易程序的規定便充分體現了張智輝教授的這一觀點,即對認罪案件,除特殊情況外,都可以适用簡易程序審理,對不認罪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審理。2018年我國刑事訴訟法經過第三次修改,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刑事速裁程序通過試點入法,充分踐行了張智輝教授有關“認罪認罰與案件分流”的觀點,由此也足以彰顯其相關研究成果的實踐指導意義。
三是檢察特色鮮明,具有重要的改革參考意義。《刑事法研究》叢書不僅是将刑事一體化思想融會貫通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國内首套體現檢察特色的刑事法學研究著作。第五卷《檢察學》集中探讨了檢察學研究與檢察學改革的諸多重大問題,描繪勾勒了我國檢察制度改革的宏偉藍圖,對于正在進行的檢察改革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首先,作者重點論證了中國把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來建設的曆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其次,作者論證了法律監督的基本内涵及其與其他類型監督的異同;再次,作者論證了檢察權的基本構造和運行機制;最後,作者提出了檢察權優化配置的指标體系。當前,為了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别是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檢察改革與檢察工作應當更新辦案理念、發揮好檢察官的主導責任、加強檢察理論研究、構建檢察業務質量評價指标體系。第五卷《檢察學》中有許多重要的論述都與之不謀而合,因而對于當下檢察理論研究和檢察工作實踐無疑都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以此為參考,将有助于學術界與實務界達成共識,繼而共同建設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檢察制度。
《刑事法研究》叢書的使命擔當:
張智輝教授始終站在刑事法學前沿刻苦鑽研,筆耕不辍。張智輝教授自1996年進入中國檢察理論研究所(現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後,深入檢察學研究工作,先後發表了很多篇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檢察學研究論文,在檢察系統内部和社會各界都産生了良好的效果與反響;同時,張智輝教授作為檢察理論研究所原負責人,帶領團隊從中國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檢察理論,為中國檢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刑事法研究》叢書不僅是一部理論著作,更是對我國司法改革與檢察實踐的理論凝練與升華。盡管叢書所輯錄篇目多以作者已發表期刊文章、會議發言、專著中部分内容為基礎,但也結合當前司法實踐中的熱點與難點進行了修改與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與參考價值。《刑事法研究》叢書也充分彰顯了張智輝教授作為中國學者的使命擔當。
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時代背景下,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作為必要的理論支撐,刑事法學研究應當進一步加強刑事一體化的研究,實現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攜手并進,積極推動刑事法學研究的融通發展。張智輝教授《刑事法研究》叢書的出版恰逢其時,在我國刑事法學領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完善我國刑事法學研究與實踐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價值。
(作者為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我國首套檢察特色的刑事法學研究著作面世,中國檢察出版社2019年版,張智輝著。叢書共分為五卷,分别是《刑事法研究第一卷·中國刑法學》《刑事法研究第二卷·國際刑法學》《刑事法研究第三卷·刑事訴訟法學》《刑事法研究第四卷·犯罪學》《刑事法研究第五卷·檢察學》。

内容提要:
《刑事法研究》叢書分為五卷,其内容集中體現了作者從事檢察理論研究工作以來,對刑事法學領域一些重大問題的深入思考。第一卷《中國刑法學》,其内容既有對刑法基本原理的分析,也有對具體罪名的法律适用及立法完善的思考,還有對刑法改革的反思與探讨。第二卷《國際刑法學》,内容包含了對國際刑法基本問題、區際刑事司法協助、反腐敗國際合作以及國際刑事法律文件與國内法銜接的理論探讨與實踐反思。第三卷《刑事訴訟法學》,全面梳理了刑事司法理論、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公訴權、羁押制度、逮捕制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全面審查制度、控辯制度、訴訟監督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第四卷《犯罪學》重點關注了犯罪學基本理論、犯罪預防原理與規律及方法、腐敗犯罪的原因與預防等前沿問題。第五卷《檢察學》,内容包括檢察學理論與改革、檢察制度、檢察機關的法律地位及作用、檢察權的性質及行使等諸多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五卷本所輯錄篇目多以作者已發表期刊文章、會議發言、專著中部分内容為基礎,結合當前法律實務中的熱點與難點加以修改與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與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張智輝,1954年生于陝西武功。法學博士,現任職于2003网站太阳集团,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首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家”。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檢察學。

張智輝教授1972年參軍。1978年考入西南政2003网站太阳集团(即西南政法大學),成為該校恢複招生後的首屆新生。本科就讀期間開始理論研究,在《法學研究》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試論過失犯罪負刑事責任的理論根據》。1982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師從高銘暄、王作富教授攻讀刑法專業碩士學位,開始對刑事責任、犯罪學和國際刑法的系統研究,撰寫并發表了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在此期間與華夏出版社、西南政2003网站太阳集团《國外法學參考》等合作,參與翻譯了《英國刑法導論》《肯尼刑法原理》《新犯罪學》《國際刑法典草案》等多部譯著。1984年碩士畢業分配至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從事出版編輯工作。1986年以其碩士論文為基礎增訂出版了第一本專著《我國刑法中的流氓罪》。此後至今,張智輝教授始終站在刑法理論的前沿刻苦鑽研,筆耕不綴,先後出版了8部重頭學術專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張智輝教授是國内最早在國際刑法學研究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之一,至今仍在中國國際刑法學研究領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1996年,張智輝教授調入中國檢察理論研究所(2004年1月改名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進一步深入檢察學研究工作,先後發表了多篇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檢察學研究論文;同時,張智輝教授作為檢察理論研究所的負責人,帶領團隊從中國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檢察理論,為中國檢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智輝教授一直從事刑事法律科學和檢察學研究工作,其在刑事法律科學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刑法學、犯罪學、國際刑法學。學術成果主要有:個人著作8部,主編、參編、參加翻譯學術著作54部,發表論文80餘篇,獲各類科研成果獎16次。其中,獨著《刑事責任通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于1999年獲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獎項“全國檢察機關精神文明建設金鼎獎”圖書一等獎第一名;擔任第一編主編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科研項目《中國預防犯罪通鑒》(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獲中國圖書一等獎;擔任主編的《司法改革熱點問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于2001年獲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獎項“全國檢察機關精神文明建設金鼎獎”圖書一等獎第一名;獨著“刑法改革的價值取向”于2003年獲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獎項“全國檢察機關精神文明建設金鼎獎”論文一等獎第一名。
(圖文來源檢察日報、中國檢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