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月8号下午,“道無近”研究生工作坊2021年度第一次例會在南校圖書館的學習研讨空間的6号研讨室舉行。本次例會的主要内容是各位同學的論文框架以及第一部分内容的彙報,以及一位同學的讀書報告。
肖蓓同學以“财産繼承在近代民法中的變遷”為題進行了文章前言和第一部分的寫作。在前言部分包括對傳統财産的概述、傳統财産繼承相較于近代财産繼承的變化、文獻綜述、研究意義與文章結構簡述,這一部分體現了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第一部分以近代民事法律變革的基本理念為标題,詳細的闡述了在整個法律近代化的大背景下,引起近代民事法律變革的思想理念。正是天賦人權理念的興起、個人主義和權利意識的興起、平等觀念的興起、民事法律的獨立性推進了中國法律近代化的進程。
唐明棫同學彙報内容為論文提綱以及文章的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了我國古代财産制的表現形式和主要方面,并對近代以來财産制度的變化做了文獻綜述。老師們提出建議,認為内容應當緊扣主題。
廖志安同學就進一步修改的選題“論備案審查結果的溯及力”進行了彙報。首先對修改後的問題提出部分進行了簡要闡述;其次分享了針對選題所涉及的相關法條梳理結果;最後就備案審查結果溯及力問題在制度層面的分析展開了相關論述。
許婷婷同學從研究背景、研究空白和研究方向三個方面出發,向大家展示了村規民約中“移風易俗”條款的實施機制這一主題。她對湖南省懷化市三個區縣的村規民約進行了分類整合,将“移風易俗”條款劃分為國家政策的重申、國家法律的重申和現代法治精神的融入,認為“移風易俗”條款的實施機制包括自治力量、法治力量、道德力量,建議從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三個角度出發探讨“移風易俗”條款的實施機制。在座的老師們針對她的展示和具體的寫作提出了相應的修改意見,初步拟定論文的寫作大綱。
吳麗麗同學對城鄉立法資源的配置現狀進行梳理。法律文本是立法活動的最終結果,文本的數量能夠最為直觀地反映立法資源的投入狀況。通過在“北大法寶”檢索“現行有效”的“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共檢索到319個設區的市5904篇地方性法規,篩選了其中以“S”開頭的27個設區的市共計206篇有關城鄉建設與管理的地方性法規作為樣本進行分析。觀察得出有關農村建設與管理的地方性法規不僅數量較少,而且規制的内容也比較單一的結論,立法者對于立法資源的配置存在選擇性差異。老師們對其提出修改建議,認為數據選取缺乏合理性。
黃安傑同學以校園暴力事件多發、未成年犯罪趨勢、以及當前教育懲戒法律規制等多個角度展開思考,最後就教育懲戒權的法源問題進行論述,認為教育懲戒權存在上位法依據,地方可以對其進行細化規定。
米賽君同學以《淺析地方立法對計劃外生育公民的生育權限制問題》為題列出了文章的四個部分,分别是問題的提出、生育權的具體内容和發展曆程、地方立法對生育權的限制以及完善立法建議。老師對其論文結構提出修改建議,并悉心講解寫作重點。
鄧雪婷同學對北京大學教授張帆老師的著作《中國古代簡史》作了讀書報告。從該書内容結構、個人知識增量、本書特點、本書優勢及不足來談及自身體會。認為本書是一本很好的曆史入門教材,能讓初學者構建起一個系統的曆史知識框架,增加對某些朝代、某些制度的了解。但同時,無論是史實、領域還是觀點都過于簡略,難以使讀者深刻理解某一事件,需要進一步閱讀更詳細的資料。
導師們在每位同學彙報完後都給出了具體的評析,耐心的指導。同學們也通過老師的知道,對自己的寫作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最後,導師組列出了下次會議的具體要求,此次例會完結。
活動背景
“道無近”研究生工作坊是由我院李婧嵘、程博麗、歐揚、李勤通、汪全軍、莫桑梓六位老師發起成立的研究生培養平台,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法學知識素養和學術寫作能力。工作坊每兩周舉行一次例會,将有計劃的開展經典閱讀和論文寫作訓練。
“道無近弗行不到,事無細弗為不成,故君子日有茲茲之志,以去其䩱也。”——《嶽麓書院藏秦簡》之《為吏治官及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