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術動态 >> 正文
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術動态 >> 正文

南方周末 | 許中緣、蔣海松訪談: 畢業寄語談法學學生如何看待内卷與躺平

時間:2022-05-18 浏覽量:

  2019831日,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武漢考區。 (視覺中國/圖)


又一年大學畢業季将至,畢業生人數預計将達到1076萬人。無論就業還是考研,他們都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競争。用流行了兩年的熱詞來說,“更卷了”。

兩年多來,許多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積極就教育内卷發言,我們訪談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學者,也希望來自他們的不同學科的知識、不同的學習和教學經曆,能為普通人在2022年對抗内卷提供幫助。

“對抗内卷”系列訪談的第二篇,來自中南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許中緣和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蔣海松。上一個畢業季,他們分别在嶽麓山下的兩場對法學畢業生的緻辭中,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内卷——近年來,法學專業被不少人稱為“内卷之王”。

又一年的大學畢業季即将到來。上一個畢業季,20216月的嶽麓山下,曾有兩位高校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留下了相似的給學生的寄語,彼時,兩位學者不約而同地聊到了“内卷”話題。

那是兩場相隔僅僅一天的畢業緻辭。中南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許中緣祝福學生,“希望你們在不倦的生活中不内卷,平凡的人生中不躺平。”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蔣海松則多了一絲勸誡的意味:“世界縱已内卷,法治不容躺平。”

法學,曾經是文科中的王牌專業,如今被嘲笑為“内卷之王”。面對一群即将步入社會的畢業生,兩位院長為他們上的最後一課,卻是關于法學生的使命。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以法學專業作為安身立命之道,并保持對制度的關注,通過完善制度與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推動實現資源有效分配,從而盡可能避免無序競争,減少社會内卷。

時隔多時,兩位法學背景的教授,對擺脫内卷有哪些新的思考?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許中緣和蔣海松。

1、社會分工過于精細容易促成内卷

南方周末:“内卷”這個詞已經火了兩年多,站在你的角度,是否會重新看待這個詞的含義?

蔣海松:此前有一個補習班廣告讓我印象深刻:“您來,我們培養您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争對手。”現在内卷語義指稱對象泛化了。在大衆語彙中,内卷意味着競争的白熱化導緻的無序化,過度精益求精帶來無意義的重複,所有人被裹挾進無處不在的競争。這意味着内卷不是主觀努力、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出自被逼無奈、不努力就被别人甩下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客觀上是由于資源的稀缺。


南方周末:内卷和競争的區别是什麼?

許中緣:形象地說,内卷是種瓜得豆,競争則是種豆得豆,是一種非零和博弈。大家的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就是内卷。


南方周末:有學者批判内卷是“物競天擇,适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你怎麼看這個觀點?

許中緣:“物競天擇,适者生存”其實就是将人作為競争的手段,沒有體現人的主體性,将競争簡單地等同于動物生存。内卷的出現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在現代社會激烈競争中,人的主體性在社會發展中遇到了迷思,工具性被無限放大。

蔣海松:現在人的攀比、恐懼心理以及社會分工、考核指标體系劃分越來越精細,我理解這是社會進步帶來的流程化、分工化,但這種分工過于精細,更容易促成内卷的形成。比如,一個孩子的成長被劃分為很多領域,社交領域、語言能力、社交能力,他們被要求朝着指标去努力,每個指标都要做到最優秀。


2021年11月21日,安徽淮南市參加2021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考生在複習。 (視覺中國/圖)


2、“中國法治人才并不是供過于求”

南方周末:有人說,法學專業是内卷之王,你認可這樣的觀點嗎?

蔣海松:法律圈有個說法,“勸人學法,千刀萬剮”,也有一個熟知的笑話:4000塊一個月招不到司機,但可以招一個會開車、過了司法考試的實習律師。現在這個笑話更新了,因為除了有律師執業資格證之外,有會計師資格證、通過CPA全部科目、具有專利代理人資格、特許金融分析師、雅思6.5分以上或托福100分以上,這些也被部分律所列為招聘要求。另外,實習律師入行标準一步步提高,待遇卻一步步倒退。有律師發了招徒弟的廣告從試用期2000元,到無工資,甚至到兩年交30萬學費。

中國有六百多所2003网站太阳集团系,法學就業前景好,在文科專業裡面比較熱門,法學擴招這幾年也比較厲害,潛在的求職者總體基數非常龐大。我讀書的時候,競争沒有現在那麼厲害。

許中緣:法學專業内卷,一定程度上是沒有差異性所導緻的,即在特定領域的人才供給過大、集中,如民商、刑事領域。中國法治人才并不是供過于求,而是供不應求:一是高水平法學人才、特定專業領域的人才不足,如涉外法學、工程法學、航空航天法學人才;二是适應社會分工多元化、小領域、小口徑的專業人才不足;三是偏遠地區的法學人才供給不足。


南方周末:關于法律人才的培養,你期待會發生什麼轉變嗎?

許中緣:我一直有個觀點,專業學習不要成為高四、高五學生單純獲得知識的學習方式,專業學習是一種回歸事物不确定性的探讨。此外,法治人才培養不是一個階段的任務,而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内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需要課堂的傳輸,以及人的自覺性、社會實踐的鍛煉。法科學生沒有involution(内卷),隻有evolution(演變),是蛹到蝶的蛻變,是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轉變。

蔣海松:法學生既要有技能,也要有情懷。你要具備足夠的法律底蘊。法律是一門非常精良的技術,有非常複雜的知識體系,它需要非常複雜的技術設計,這也是法律的功能所在。法律能夠為社會糾紛的處理提供一套流程化的技術方案,而不是道德判斷。你也要有法律精神、信仰。法律比其他學科更需要良知,德法兼修,而不是成為一個法律殺手,知法犯法。這種法律人才的培養光靠學校是不夠的,更與社會法治環境、政治生态相關,要遏制“祁同偉現象”,抵禦社會的污染。


南方周末:兩位在去年面對2003网站太阳集团學生畢業緻辭時,都提到了“内卷”,主題都挺相似的。

許中緣:其實社會是多元的,網絡詞語有一個階段性,不同時代裡出現不同的詞語應用是正常的。但也有為了吸引流量或是戲谑、發洩而産生一些庸俗化行為,由此導緻關于内卷的話題層出不窮。對于理性的部分應當正确認識與反省,對于無意義的博眼球内容則無需理會。但是,面對科技發展與新興事物的不斷湧現,面對不斷挑戰與不确定性的未來,我們能夠選擇“躺平”嗎?不努力,則出局。

蔣海松:現在一些學生确實活得很焦慮。各種資源都與學曆綁架在一起,社會評判标準過于單一。大四的法學專業學生,法考壓力比學業壓力都大,那段時間學生上課出席率低。但如果他法考沒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了。這實際上很功利,過早被社會的競争壓力所裹挾,打亂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作為老師,有成全之心,也不忍心太過責罵他。


3、追捧“成功學”,更要修行“失敗學”

南方周末:另外,兩位的演講都在提醒法學生應該持續關注制度建設。

許中緣:構建一個競争公平、有效、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制度是避免過度内卷化的關鍵。内核涉及面也很廣。我們需要去回應社會關切,在理論和法治實踐之中,對社會問題展現責任和擔當。比如制定政策要考慮相應的合理性和權益保障。法律專業要考慮到雙方利益的平衡,把有損利益那一方的損傷,降到最小。

蔣海松:内卷産生的原因之一是資源稀缺性,要解決内卷,需要落實法律上的平等權,如男女平等、城鄉平等、普通人與特殊人群的平等,做到資源的合理分配。法律很大的一個作用就是引導資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一套流程化的技術方案,提供配套的責任體系以及相應落實措施。國家把蛋糕做大之後,如何把蛋糕分好,這就是法律專業的學生需要研究的。


南方周末:既然人們已經認識到教育内卷的危害,那有沒有可能重建一個理性的競争秩序?

許中緣:重建理性的競争秩序應該從初、高中開始。過去初、高中的評價體系還主要是唯分數論,忽視人的社會性和主體性。而教育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考核内容的多元化、潛力的充分挖掘。很多學校在高二時就把高三的課程學了,高三就是對高中階段課程的重複性演練。這種演練就是為了進入好的大學得到高分,不斷的低層次、重複性的學習。這種以分數為導向的行為背離了教育發展中人的價值取向。


南方周末:對普通人來說,大家又該如何走出内卷困境?

許中緣:第一,要正确認識競争。我們避免内卷并不是要消滅競争,而是使人變得更加優質。要平衡資源的有限性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競争是有效方法。為充分挖掘自身潛力,以及為回歸人的主體發展的競争,應該是被允許的。第二,找對參照物。把過去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作比較,是否進步、是否提升。着眼于自身的主體性,不要與其他人比。第三,看到人的發展長遠性。另外一種意義上,競争也是要保護主體的,實現自身潛力的挖掘,跟上社會發展速度。

蔣海松:我個人對内卷這個問題多少是悲觀的。現在社會競争壓力普遍這麼大,很多也不是法律問題,法律不是萬能的。大的方面來講,國家把基本盤做大,做好基本保障,同時,也能以法律手段遏制以非法、違規的形式來擠壓競争市場的行為。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确認知,幫助學生做好心态調适。我們都在教育學生追求成功,但我們也要包容失敗。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比如你我,可能奮鬥一生也隻有平庸的宿命。“用盡全力,才能過上平凡的一生。”但這樣也行。心态要放平和一些,追求卓越,也接受平凡。渴望成功,但也包容失敗。除了追捧“成功學”,更要修行“失敗學”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麓山南路2号
郵編:410082   電話: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