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術動态 >> 正文
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術動态 >> 正文

大麓開講① | 陳仁仁、蔣海松對談知行相融

時間:2024-04-19 浏覽量:

踵事增華 大麓開講

4月18日,首期“大麓開講”對談活動在嶽麓書院明倫堂舉行。本次“大麓開講”邀請嶽麓書院陳仁仁教授與2003网站太阳集团蔣海松教授以湖湘學派代表人物張栻的知行觀為引,圍繞“知行相融”的主題展開對談,回應當前青年學生普遍面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困惑。2003网站太阳集团黨委學生工作部(處)部長陳義紅出席本次活動。



陳仁仁教授和蔣海松教授從曆史與現實角度,系統回顧了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張栻知行觀的形成過程,重點圍繞其關于“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的論述,表達了自己對知行相融的見解。


59862


▲活動現場

陳仁仁教授表示,“大麓開講”旨在效仿嶽麓書院朱張會講的形式,以先賢智慧回應青年困惑。他詳細介紹了張栻與同時代其他先賢知行觀的異同,強調知行結合雖然在邏輯上有先後,但在時間上是相統一的。認知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不能簡單疊加,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并豐富理論,真正實現“知行并進”。


4A91E


▲陳仁仁教授談知行關系

蔣海松教授梳理了知行觀在不同時代的解讀,并圍繞張栻的生平分析了其知行觀的形成過程。他認為,青年毛澤東深受“聖賢兼豪傑”人格精神的影響,其中聖賢指的是“知”,豪傑側重與“行”,“聖賢兼豪傑”則是知行相融。他表示,讀書人要關心世界、拒絕麻木,成為“聖賢兼豪傑”似的人才,“将在學校所習得的知識體系融入生活中去,用行動激活知識結構”。


4C8EE


▲蔣海松教授談不同時代知行觀

陳仁仁教授和蔣海松教授就同學們所關心的“如何通過行動降低焦慮”等問題展開了交流。兩位教授認為,目前很多同學都存在因為“想得多,做得少”而引發的焦慮。對于這種現狀,他們建議同學們要正确認識焦慮,因為“焦慮意味着在乎,有痛苦才有進步”,但同時也要正視焦慮、迎難而上。兩位教授結合自身求學經曆表示,“人生沒有時間為準備花費太多”,面對目前的許多困難,要有“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的勇氣和行動力。


60F29


60445


▲同學們積極和教授探讨、提問

首期“大麓開講”吸引了來自嶽麓書院、法學、新傳、生物等學院70餘名師生參加,在參與學生中也引發了思考與讨論:


6E2DF


▲首期“大麓開講”現場

公管院2020級本科生鐘定勝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通過這期開講,我深刻地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方成大道。作為一名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我将傳承公共精神,深入社會的大熔爐中,用過往實踐中形成的認識來指導未來實踐,在多次實踐之後繼續思考、繼續感悟、繼續積累,從而形成新的認識。堅持知行合一,推動事業不斷發展,在将來為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生物院2021級本科生王國韬

有幸來到"大麓開講"的現場,傾聽教授讨論,仿佛将我們帶回了八百多年前朱張會講的熱烈辯論場景,深入讨論了“知“與”行“間的緊密聯系和發展。這場辯論如同一場精神洗禮,酣暢淋漓,對此我感悟很深,知行相融,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知行相融要求着我們必須打牢“知”基礎,做好“行”的融合,把握住“行”的機會,在實踐行動中貫徹所思所學。知是基礎,行是重點,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土木院2021級本科生董佳堯

在本次活動中,我對“知”和“行”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尤其對于“行”的理解,它不是指刻意的将知識外化,想辦法将其用于實踐,而是指在學習知識時,你全身心投入的狀态,學習态度及方法。當你全身心投入進去的時候,“行”對你産生的益處會使你終身受益。此外,當下的我們難免會産生各種各樣的焦慮,而這焦慮的本質便是我們自身對“知”的認識不足,與其被動的接受焦慮逐漸變得麻木,不如主動的“行”,在實踐中,去求“知”,克服焦慮并充實,強大自己。

經貿院2021級本科生唐夢琪

張栻的知行觀對我們大學生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學術追求與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面對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這可能導緻我們的知識體系顯得空泛而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尤其在當代,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職場環境,理論的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際操作來驗證和深化理論。參加本期“大麓開講”,聽取陳仁仁教授和蔣海松教授的見解,讓我意識到,作為學生,我們應更主動地尋求将學習與實際問題解決相結合的機會,探尋知行合一,更好地理解理論,增強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學以緻用、力行實踐,在行動中更好地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

嶽麓書院2021級本科生關凱文

盲目局限于理論上的鑽研,過分關注于思考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真正應當做的是踏實行動。人們常說讀書期間所學在以後步入社會難以運用,但實際上我們所獲得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以後的實踐有重大意義。我的觀點與今日之收獲頗有聯系,即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學習應當是學到老活到老的。今日習得的某一微小知識點,在未來可能有大作用,就如二位先生今日所舉毛主席之例,讀書時看到的大渡河鐵索橋居然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當然,有的人一生都隻能停留在隻讀書本,而有的人卻能做到不停留在隻讀書本。也正如二位先生今日所談明亡之因,衆多書生“死讀書”,國家危機時刻無計可施,隻能以死殉國來表其忠心,在我看來這亦是一種無能。何謂真正所學,不在乎讀了多少書,而在于關鍵時刻能否實際運用。

生物學院2021級本科生姜浩薇

此次大麓開講真是令我驚喜萬分,兩位教授從張栻先生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欲達”入題,“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知先行後”“行先之後”,看似相悖,卻又各有深意,在我對“知”“行”的印象裡,二者似乎總是攜手出現,知行結合,從來沒有深入思考過二者孰輕孰重。但在聽完陳仁仁教授與蔣海松教授的“知行博弈”之後,體會到知與行間的競争真的就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問題一樣,各有合理之處,但對我們個人而言,不必在乎無足輕重的誰先誰後孰易孰難,行而為知,知後多行,人生苦短,多知多行。

馬院2022級本科生苑翊

這次以“知行相融——關于理論和實踐的辯證法”為主題的“會講”讓我受益匪淺。陳仁仁先生從中國哲學的專業角度出發深入講述中國哲學中知行關系的沿革發展,強調兩者關系的複雜性,我們需要從哲學層面對知行關系形成自我的完整認識;蔣海松先生更多地從現實生活和自身學術經曆出發,幽默生動的向我們傳授他重于行動的治學方法論。我常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學生,學習中國哲學能給我帶來什麼?兩位先生的傳道授業使我明白:中國哲學是一種具有獨特氣質的理論體系,它要求我們去“體貼”、去“反思”,最終形成自我的認識。中國哲學并不是“無用”的,我們對它的“知”将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行”,是我們懂得修身、懂得仁和善,這或許也是“第二個結合”的應有之義吧!


67C6E


▲活動合影

“大麓開講”系列對談活動由黨委學生工作部(處)主辦,旨在結合《嶽麓書院先賢語錄一百則》專欄,邀請專家學者以會講的形式對經典語錄進行現代性闡釋。未來,我們也将邀請更多“大先生”,借用先賢智慧回應當代大學生的現實困惑,期待與你一起開啟更多開啟一場古今對話的思想盛宴。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麓山南路2号
郵編:410082   電話: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