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統與當今中國政治體制”講座成功舉行


2014年6月12日晚,緻公黨湖南省委主委、省監察廳副廳長、2003网站太阳集团博士生導師胡旭晟教授應邀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模拟法庭舉行題為“文化傳統與當今中國政治體制”的講座,這是胡旭晟老師即将開辦的“當今中國文化政治體觀察”系列講座第一講“文化與道路”。本次講座由院長助理蔣海松老師主持,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袁柏順教授、院長助理高中老師、肖洪泳老師等進行評論,趙訊教授、肖豔輝老師、餘凱老師、徐琳老師及諸多師生參與了講座。
胡旭晟教授首先介紹了問題由來。他認為,2008年前西方很少真正客觀研究過中國政治體制。無論是西方還是國内都對于我國政治體制都存在長期而廣泛的質疑與不自信,而當今中國政治體制面貌及原因、社會主義真正優勢、我們的政治體制與西方相比是否具有優勢等都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他繼而從《論美國的民主》等理論出發,提出 “民主政治是一種基于文化的實踐”的觀點,引出本講的核心主題,即中國文化傳統對當今的政治有怎樣的影響、我們的政治體制是否适合中國的文化土壤。
胡老師依次歸納了中國文化傳統的主要特征,分别是“合作和諧”“集中統一”“整體主義”“實質主義”。在“合作和諧型文化及其影響”部分,胡老師認為中國強調和合、合作、和諧,而西方強調對抗、制約、競争。由此演繹出中國天人合一觀和儒釋道“和”的共通性思想,西方則是天人對抗、勇于冒險等文化特征。在“集中統一型文化及其影響”部分,中國注重集中、統一,西方注重分權、制衡。胡老師舉出了大禹治水、後羿射日、栾菊傑打出“祖國好”橫幅等生動的例子說明中國文化中“集中資源”“中心觀”的政治追求。在“整體主義文化及其影響”方面,中國注重社會秩序、整體利益,西方則注重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在“實質主義文化及其影響”方面,中國注重實質與内容,西方則注重程序與形式。經過上述分析,胡老師總結指出,通過中西政治體制比較,可以看出二者的文化基因不同,文化傳統深刻影響當今中國政治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與靈魂依然是當今中華民族的根本思維方式;當今中國政治發展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文化傳統;當今中國體制植根并适應着我國的文化土壤,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民情國情決定了自己的道路選擇,那些完全按照西方的觀念來看待評價中國體制的做法行不通。
在評論階段,袁柏順教授認為胡老師更多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化概念過于寬泛,角度具有一定局限,而政治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所不同,有些政治價值也并非西方所獨有,“削足适履”和“單以立場定輸赢”的傾向值得商榷。高中老師認為胡老師對中西文化的比較是客觀的,盡管難免存在着貼标簽這樣的弊端,但進行學術角度研究難以避免這樣的概括。肖洪泳老師感恩了胡老師作為學業導師對自己走上治學之路的影響,他在評論中指出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也存在整體主義的政治文化思想。美國的聯邦制也存在一種集中統一,隻是這種集中是有限的集中;西方雖注重程序,但并未忽視實質的重要性。蔣海松老師也感恩了胡老師在思想引導、學術組織、創辦刊物等方面對自己的深遠影響。他肯定了胡老師從中西比較探詢制度的文化基因的進路,但也坦率指出,這難免有文化決定論的缺陷,他認為制度創制比文化因襲更為重要,制度固然會受到文化束縛但也可以反過來塑造文化,比如商鞅嚴行變法影響秦國國民性、酒駕入刑改變了中國酒文化、高壓反腐遏制送禮文化,以文化拒絕改革是一種懶惰論、國情決定論,中國需要從經濟改革到政治改革的突破,而較之作為學者的客觀與理性,今晚講座更多受到了政治角色的限制。胡老師在回應中承認将中西文化類型化處理容易變成貼标簽的行為,但為了突出重點難以避免。他回顧了自身學術與從政兼有的經曆,從自身感悟出發,他認為實踐和學術存在适度區分,政治化思維可能影響了自己的學術表達,但當前政治體制的核心問題不是奢談理論,而是穩健的實踐,民主與與社會發展相關,與經濟不能分離。胡教授的坦率回應和嘉賓們觀點的激烈交鋒将講座推向高潮。
(夏宏波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