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衛峰,1998年湖南财經學院經濟法專業畢業,現為精華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值94屆法律系畢業二十周年之際,本刊通訊員與他進行了一番交談。
通訊員:在财院的學習經曆給了你什麼樣的影響,重回校園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錢衛峰:在财院留下了太多不可複刻的印象。二十多年前,青澀衫薄,負笈千裡,懵懂的少年,第一次選擇了遠方。曼妙的幻想,節日的歡娛,天真的虔誠,自由的土壤,尋找情誼、認識自己,我們有自己的青春物語。我們也許浪費掉了太多自以為是又些許狼狽的青春。那裡,有笑有淚,有自信有迷惘,有開放有頹喪,有熱鬧有寂寞;也許你會堅信自己與衆不同,特立獨行。你以為自己長大了,但突然發現,長大需有勇氣、責任、堅強及某些妥協。母校給了我們成長的寬容,從記憶中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歎它是最好的時光,感謝母校。畢業後,難忘母校,告别青春,告别單純,從此心甘情願地跋涉于泥濘的長途而不怨尤。有句相酬,無計相留,财院是我們永遠的校園。
高考填報志願,我本來是中文類專業,後來調劑到了法律專業。離開家鄉吳越之地,來到荊楚之地,接受了不同文化的滋養,财院湖光山影和青春的憧憬聯系在一起,湖的柔波蕩漾我的一顆文心,山的雄峰拗造我的一根法骨。作為一名法律學習子,對社會總會有或多或少的關切,希望法律的神聖與人格的高揚能夠并駕齊驅,希望公平、自由、秩序在法律的現實而不是其理想中被感知。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把握時代不息的脈搏,追随法治前進的腳步,主持法律學社,主編學刊《法苑》、學報《法律風》,書生意氣在探索的旅途中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迹。大學四年,我完成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蛻變,那是在地域、校園、人與事物的共同影響下造成的。真所謂:嶽麓南來山隐隐,湘江北去浪淘淘;今朝始覺眼界開,畢竟長沙不虛到。
通訊員:能否談談你的工作經曆,對此你是怎樣的一種理解?
錢衛峰:大學畢業,有過任教、進入司法機關等方面的選擇,但是考慮到自己學識不深,既不能誤人子弟,也不能斷人偏正,還是選擇了家鄉的銀行,先後從事法律事務、資産保全、風險管理等崗位的工作。四年後,考慮家庭原因,參加公考,到了黨委組織部門先後從事人才、幹部工作。八年後,感覺機關的環境不再适合自己,于是去了國有平台公司,先後分工人事、投資、資産。在此期間,我也應組織的要求,花了兩年時間到新設立的開發園區建立财政體系,組建公司,進行投融資。在集團公司積累了一定的企業管理認識後,感覺不是完整意義的企業,深入必須要躬行,于是我又來到了現在的單位。專業的學習讓我更願意結合法律的理性與人文的精神,對老本行諸多眷戀,每次換崗都去尋找一些與法律交集的地方。
我們時時面臨選擇,選擇會伴随我們一生。每次工作變動,都是一次有一定難度而回過頭來值得回味的選擇,所以我既慎重又灑脫。選擇意味着放棄部分東西,但我們永遠都不要為自己選擇的道路而後悔,不管是多年前,還是現在。因為唯一能做的,隻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理想與現實沖突,對于我來說還是可以講一點法律邏輯,談一點情懷理想。人生路上的每一次選擇,信念與價值是本源動力,能力值與适應性是基礎條件。充足的準備與理性的判斷後作出選擇,是為了不斷鞭策自己、重塑自己,迎接新的挑戰,努力實現由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走今天的路,過當下的生活。要學會有自信而不要自傲,果斷而不武斷,自尊而不自負,認真而不較真。做人需簡單,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來。
通訊員:你的工作角色不斷轉化,你是如何思考與堅持的?
錢衛峰:如同法律知識到法治信仰中間隔了幾重天,需要攀登、修行、踐行。無論工作角色如何變化,為讓拼搏有奔頭,需要把工作及有關的一切當做是一種修煉,我注重修煉的過程。在厚積薄發的準則指引下,逐步适應新的職業環境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交流、碰撞,充分吸取有用的養分。我定期梳理自己的工作内容,同時喜歡廣泛涉獵與總結,結合工作實際汲取有關專業、行業知識,不斷地完善與轉型,适應新發展。工作期間,我攻讀了讀在職碩士(公共管理),獲得了人力資源管理、智慧城市規劃、土壤治理、資産管理等方面的證書,還考了導遊證等等。現在的工作是企業經營管理結合黨務,在行業語境下,為了能更好地進行創新管理和合規管理,我正在加強黨建和醫藥方面的學習。來到一個新的領域,面對太多的未知,開始的時候舉步維艱是很正常的,但是,隻要你堅持下來,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堅持下來,你就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了光明的确幸。
一花一葉,一人一物,一次機遇,一個挑戰,生命得以有了修煉的機緣。迷惘、緘默、思索、頓悟、體察、釋放,都讓生命的長河多一分深闊,多一分靜重。《楞嚴經》說,理可頓悟,事需漸修,人生的修煉,沒有那麼可怕,當然沒有什麼可怕,但是需要過程、時間。修煉是一種積累,不要質疑你的付出,它們會默默鋪路,隻為讓你成為更優秀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你手頭上所做的每一件瑣碎小事,把它們幹漂亮了,才能成就将來的大事。不要去焦慮太遠的明天,因為焦慮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隻會令現狀變得更糟糕。讓人迷茫的原因往往隻有一個:那就是在本該拼命去努力的年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在各種艱難困苦的挑戰下,我們都應當永存信念,拼搏前行,時來天地皆同力。用心的人改變自己,執着的人改變命運,隻要堅持在路上,就沒有到不了的遠方。套用一句流行語:我想現在的他們,一定感謝曾經那麼努力的自己。
通訊員:四十不惑,你對你今後的生活和事業是如何設想的?
錢衛峰:少年聽雨歌樓上,壯年聽雨客舟中。年齡的确影響很多方面。我還沒能做到閱盡千帆,但也有所積澱。年過四十,有所謂的中年危機,惑與不惑來自自己的認知,重要的還是善于與自己對話,保持興趣;善待每一天,感受幸福。我們要以獨立個體的夢想與意志,保持着與這個世界相對恰當的分寸感,使無窮的欲望和有限的資源之間達到一個平衡。莫言仕途不如人,詩意清心亦醉春。
保持興趣,是讓自己既對世界敬畏又有好奇,進可攻退可守。創業、做志願者不僅僅是年輕人的。我了解網絡熱詞,關注政經動态,更多的想着無論時代和社會如何發展還是會有我年輕的時候想碰到的人和遇到的事。制度許可的話,我想嘗試創業;組織認可的話,我想接觸教育,這也是一個未了的夢啊。
從普通人家平凡生活的孩子到張弛有度愉快工作的管理人員,從考上大學到有了安身立命的工作,從打好家庭的基礎到試圖為社會承擔點責任,夢想在慢慢實現。我勤奮充電、我努力工作、我保持身材、我對人微笑,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向上力量、照亮自己的前行道路。我想用我的生活方式來幸福地活出自己,不是為了抵抗他人、抵抗世俗,而是讓自己變得美好的同時,讓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也變得美好和快樂。
風物長宜放眼量,栉風沐雨砥砺行。前方道阻且長,好在漫長。初心不改,獨善其身,堅守法律,各得其宜。新時代新常态,把人生看做一次不斷選擇與修煉的旅程,以夢想為馬,沉澱下來的是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