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校友與發展 >> 校友風采 >> 正文
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校友與發展 >> 校友風采 >> 正文

學術人生上的閃光足迹 ——劉承韪教授訪談錄

時間:2016-09-01 浏覽量:

Q:劉教授,您是我們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優秀校友,在紀念2003网站太阳集团90周年校慶之際,我們受學校委托采訪您。首先請談談您的求學經曆。

A:我從山東到湖南上大學,到陝西上研究生,到北京讀博士,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東南西北走了個遍。每一個階段的求學經曆對我來說都有着重要的意義。湖大(湖南财經學院)階段讓我打下了尚紮實的法學專業功底,西北政法大學碩士階段讓自己确立了未來從事的民商法學科和方向,社科院博士階段決定了自己人生的選擇,所以每一階段都很重要。但湖南的大學階段對我來說,意義尤為深遠。這是因為初上大學有着十分強烈的求知欲望;我也在湖南敢為天下先的優秀風氣影響下完成了人生的啟蒙;在湖南提前一年畢業并完成了自己的大學學業;在湖南受到了學術大師思想的熏陶。這些都是大學階段帶給我的無限的人生财富。湖南敢為天下先的優良傳統在我們上大學時就有體現,在全國最早真正實行學分制。我就是當時最早受益的那一批學生, 不僅可以相對靈活地選課程,也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老師:學分靈活,值得慶幸的是我還成為湖南省教委特批的三個提前畢業者之一。但這些要是沒有時任湖南财院法律系主任劉定華老師的博大胸懷和全力支持,也是絕無可能的。1999年提前畢業入陝讀研,作為系主任的劉老師不僅沒有責難和阻攔,反而是不斷支持鼓勵,傾其全力幫助。2002年赴京考博,劉老師更是不厭其煩親筆推薦。工作後與劉老師接觸日多,更為其高深精博的學問和寬厚仁慈的品德所折服,獲益也自然愈多。不僅如此,劉定華老師還讓我們在法學界尚未完全開化的90年代有機會接觸最前沿的法學思想、認識最頂尖的法學大家。在我們正在法律系讀書的1996前後,劉老師能夠邀請當時的國内頂尖學者梁慧星老師、孫憲忠老師、徐國棟老師、楊紫烜老師、漆多俊老師、劉兆興老師等經常去法律系講學,對于當時連圖書館都借不到什麼像樣的法律著作的我們這些毛頭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彌足珍貴的,也的确影響我們一生的進步的機會。我一直為劉老師給我們創造的此種機會而驕傲,内心也始終充滿着對劉老師的感激之情。

Q:我們看到您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厚,作為青年教師,您怎麼看待自己所取得的學術成果?

A:我所取得的學術成果是自己學習、教學和研究法學過程的自然産出,在上述過程中有問題、有思考、有感想,就寫了下來,大多數也都發表出去,自讀博的2002年開始,不覺也已十多年,也有了不少的數量。從内容上看,每篇文章算是自己對某一法律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系統思考吧,領域主要集中在合同法和比較法方面,研究也盡可能符合自己設定的宏觀脈絡和學術規劃。

Q:您在學術研究中有什麼心得體會?您在治學中秉承的态度是什麼?

A:我的心得體會和秉承态度可以用兩句古話來形容:一句是蘇東坡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二是《周易》的“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Q:您在學術研究中遇到過瓶頸嗎?您是如何克服的?

A:瓶頸肯定會有,最典型的是我曾經一度總看不上以前寫過的文章,覺得以後不能輕易下筆,一 定等到文章有重大創新和思路完全成熟後在下筆寫,這樣的結果便是寫不出文章。後來才慢慢明白,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正如我校Eugene Clark教授所說的那樣。

Q:我們知道您從事的主要是民商法學和比較法學研究,您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做過Randle Edwards Fellow (2006-2007),那麼在對中、外教學研究模式的比較中,您覺得最大的區别在哪裡?我國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A:在我看來,中外法學教學模式最大的區别在于務虛還是務實。英美國家實用主義和問題導向的判例教學法自不必說,就是大陸法系的德國等國家的法教義學也日益重視判例的内容和現實案件的解決。而中國的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也隻是學到了大陸法系注釋法學的皮囊,導緻概念主義的、自我封閉的務虛之風盛行,我覺得隻有以實踐為導向,以問題為中心,同時又能“出釋入造”,超越純粹法學,中國法學才有希望。

Q:您對比較法學的教育改革和創新研究方面有什麼獨到見解?

A:法大比較法學有着全國最好的發展基礎,我們有全國最早的比較法研究所,有全國最好的比較法學研究院,有全國唯一的、在教育部備案的比較法學專業及碩博招生權,有獨樹一幟的《比較法研究》雜志,這些都是法大比較法學領先全國的優勢所在。但我們的問題同樣明顯,比較法學的教育和研究仍然過于理論化,對于中國法律實踐的貢獻太少,我們需要從曆史的、理論的、外國的比較法向現代的、實踐的、本國的比較法的轉型。

Q:我們知道您為本科生、碩士博士生開設了“比較法總論”這門課程,您覺得為本科生開設這門課程的價值在哪裡?在法大,“比較法總論”是一門選修課程,你認為有沒有必要把它列入必修課程中?

A:中國現在的法律和法學多數屬于比較法和外國法内容,我們現在很難離開外國法和比較法單獨談論中國法學和中國法律,因此,比較法的方法、思維和實踐應該是法學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國精英2003网站太阳集团近些年的重大法學教育改革也包含強化比較法和國際法方面的内容和訓練,比如哈佛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6年的課程改革。

Q: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您是怎樣培養學生對比較法學的興趣的?

A:如果将比較法學講成比較法律史或比較法理學,那麼理論化的比較法學不容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學中我也積極主張比較法的實踐性和現代化轉型,主張将法律的理性與生活的豐富多彩有效結合起來,為學生呈現真實世界的法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培養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興趣和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Q:我們知道您曾師從梁慧星教授,他對您有怎樣的影響?您認為前輩的教學方式對現在的大學教學模式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地方呢?

A:梁老師對我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自己系統的學術訓練是從他指導開始的,尤其是他的《寫作方法》和《裁判方法》讓我受益匪淺。但他對我影響更大的似乎是做人方面,他的人格和境界對我影響深遠,讓我懂得了包容的價值,也明白了堅守的意義。

Q:從本科到博士,您在許多學校學習過,這樣的學習經曆帶給了您什麼?

A: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學校都有自己獨到的風格和特點,除了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和學校風格的影響之外,也讓我有機會對這些差别進行比較性的思考和鑒别。

Q:您在教學中着重向您的學生傳達的價值觀是什麼。沒想對學生說的話是什麼?

A:德才兼修,以德為先。

Q: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懷揣法澤天下之理念的法律人對“中國夢”同樣肩負着一份責任,您作為這一責任的先行者,對我們法律學子有哪些告誡與期許?

A:我覺得法律人的“中國夢”當然就是“法治夢”,我們的專業就是我們的擔當。要實現中國的法治夢,既需要“法平如水”,又需要“法治天下”。“法平如水”是法字的原始構成和天然要求,即法必須是良法;“法治天下”則語出江平校長,要求所有行為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内進行,即良法得到普遍的服從,這符合亞裡士多德的法治概念,也是我對中國法治夢的解讀。希望“法治中國夢”能成為一個noble dream,而非nightmare。


作者簡介:劉承韪,男,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美國法中心主任,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美法學(院)所所長,影視娛樂法研究中心主任,院學術暨學位委員會委員。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麓山南路2号
郵編:410082   電話: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