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3网站太阳集团湧現出一大批潛心科研、熱愛教學的優秀教師。教師節前後,院網“教師風采”欄目将持續更新,推送諸多名師的報道,敬請期待。首期推送的是剛剛榮獲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屆優秀教師新人獎的李婧嵘老師。

報效母校 嶄露頭角
2020年7月10日,2003网站太阳集团2020年青年教師大會舉行,首屆“2003网站太阳集团優秀教師新人獎”頒獎。校長段獻忠主持會議并為獲獎老師頒獎。2003网站太阳集团李婧嵘副教授榮獲“2003网站太阳集团優秀教師新人獎”。
李婧嵘老師本科畢業于2003网站太阳集团,後在嶽麓書院攻讀曆史學碩士,2014年獲德國漢堡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學位。2015年回母校入職2003网站太阳集团。2019年獲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競賽文科組一等獎第一名。李婧嵘在科學研究上勤奮鑽研,成績突出,近五年來主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數項,參譯譯著兩部,其中一部獲第八屆中國出版集團優秀“走出去”獎,并在國内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且一篇發表于校定A1外文頂級期刊。擔任2003网站太阳集团國際事務中心副主任,積極促進學院國際交流合作,推進了2003网站太阳集团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等多所著名高校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在法學教育核心期刊上發表教改論文一篇,主持教育部協同育人教改項目兩項,校級教學教改項目兩項。潛心教學,悉心指導學生,主講本科生《中國法律史》、《法社會學》課程,主講研究生《中國法律史專題》等課程,頗受好評。

2019年,李婧嵘以獨立作者所著論文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rnian lüling Manuscript Unearthed from Zhangjiashan Han Tomb No. 247被創刊于1917年的國際頂級綜合性期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錄用發表。該雜志由劍橋出版社出版,是已有百年曆史之久的頂尖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發表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人文、曆史、藝術研究的學術論文。李婧嵘的論文以1983年底出土于湖北江陵地區張家山247号漢墓的法律寫本《二年律令》為例,研究了出土于墓葬之中的秦漢法律寫本的性質與功能。該研究是我院發表的又一篇頂級國際學術期刊論文,這是我院近年來實施學術科研人才引進政策與培養計劃取得的重大成果。
不忘初心,潛心教學
2014年,李婧嵘獲得德國漢堡大學博士學位。2015年初,回國任教,成為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一名教師。作為青年老師,李婧嵘始終不忘初心,将教學作為工作的重點。
在教學工作中,李婧嵘善于反思和研究,思考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比如,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給傳統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大學課堂變得越發安靜,基本是教師在講台上講課,學生沉默聽講。李婧嵘分析原因,在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師生互動,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較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思維。

為了改變法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李婧嵘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方法,并開展有益的嘗試與探索。首先,她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在良性有益的教學環境中,師生會相互信任、尊重與理解,共同探索法律知識、讨論問題、分享所得。因此,在課堂時間外,她采取了多種方式培養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如記住學生的名字,有效回複學生的信息與提問,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經曆,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習慣,為學生排憂解惑。
在《中國法律史》的課堂教學中,李婧嵘采取了以問題為導向的研讨式教學。首先,依據教學目标和内容提出問題,針對教材講的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什麼”,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讓學生結合法律制度背後的社會背景、文化因素以及曆史規律進一步挖掘和探讨,然後再讓學回答“怎麼辦”,即如何借鑒古代優秀法制資源應用于現代法治建設中。從“是什麼”到“為什麼”再到“怎麼辦”的探讨過程體現了“以問題為本”教學的層次性和漸進性。
法律史的小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采根據探讨問題的不同,取案例分析、小組讨論、學生報告、情景模拟、法律辯論等方式開展讨論與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造性,在讨論中讓學生對法律史的認識不斷深化。教學過程中,老師起着答疑、指導、評價的關鍵作用,抛出案例及問題供學生研讨,對學生的讨論提供有益的反饋與指導。
并且,李婧嵘也在課程中深入推進思政教學改革創新,充分挖掘法律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增強課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積極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法律的内涵與邏輯,從中國的曆史傳統中汲取養分,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中國法治建設應紮根于自己的土壤上,體現鮮明的本土特色。
從教學反饋與成果來看,李婧嵘的法律史教學課堂頗受學生好評,有效滿足了學生的期望和要求。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對問題辨析和反思,再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有效訓練了學生法律思維的敏銳性和邏輯嚴密性。而讓李婧嵘感到欣喜的是,畢業後的學生也會聯系她,分享并感謝大學時代在法律史課堂中的學習與所得。
悉心育人,塑造價值
李婧嵘始終将教書育人作為教師工作中開心而有意義的事情,認為體現老師價值的便是看到自己指導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有所進步與成長。借鑒理工科老師培養學生的經驗,李婧嵘與學科其他老師組建導師組,優勢互補,共同指導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每兩周,要求學生閱讀指定的法學專業經典書籍,并且依據學術規範要求寫作讀書報告,給以學生及時有益的反饋與建議。在導師組培養模式下,學生們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學生的讀書興趣得以提升,寫作水平得到有效訓練,并培養了他們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與邏輯思考能力。

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從開題報告、中期寫作到畢業答辯的全過程中,李婧嵘一直會細緻耐心地指導學生,與學生積極溝通與交流,了解他們的寫作計劃、研究思路以及遇到的寫作問題,及時解決他們的困惑。每個學生的畢業論文,李婧嵘通常會要求學生反複修改多達十幾稿,每一稿無論是文章的整體思路、前後段落間的邏輯關系,還是措辭用句和表達方式,她都會字斟句酌幫他們修改、潤色,并指出論文中存在的問題,教導學生如何修改。
在課餘時間,李婧嵘也希望成為有溫度的老師,給學生以關懷與溫暖。她注重給學生以正面指引,通過積極向上的價值引領,提升學生的學術自信,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建立嚴謹的學習方法與态度,讓學生了解自己也關注社會,變得更為樂觀向上,對學習與生活有規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