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日晚,2003网站太阳集团學習工作坊暨2003网站太阳集团第二屆本科生學術文化節“潇湘槐市”學術沙龍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報告廳舉行。本次沙龍以“反腐敗與中國政治——從《人民的名義》說起”為主題,九位嘉賓解析反腐敗與中國政治,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

沙龍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廉政研究中心、民主理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湖湘廉風學社承辦。廉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袁柏順教授主持沙龍,2003网站太阳集团政治學和法學系老師龍太江教授、田湘波副教授、劉宏斌副教授,蔣海松副教授、肖洪泳博士、餘凱博士、韓琳博士以及2015級本科生于宜芃作為主講嘉賓,黃大熹教授、郭哲副教授和衆多校外人士、全校學院的學生等400餘人參加了沙龍。
本場沙龍由近期引起熱議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說起,聚焦反腐敗與中國政治問題。在沙龍正式開始前,袁柏順教授發起了一個小互動,簡單統計了全場看過《人民的名義》電視劇的觀衆,統計結果是全場基本都看過,也充分說明了這部反腐大劇的受歡迎程度。

韓琳老師首先開講,她簡要介紹了《人民的名義》電視劇的基本情況、人物關系網絡等,并重點分析了劇中重要人物的角色。“根據網絡調查,網友對劇中人物的正向評價中,沙瑞金書記第一,高育良書記意外第二。在對原著和電視劇的詞頻分析中,‘錢’和‘書記’分别是原著和電視劇的最高頻詞彙,而‘書記’‘老師’‘同志’‘彙報’‘領導’等詞語都在電視劇中以超過150次的頻率出現,基本反映了幹部群體的現狀。” 韓老師從高頻詞入手,利用大數據分析電視劇的細節,并向同學們普及了例如我國公務員行政級别的劃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等政治學知識點。
田湘波副教授的發言主題為腐敗劇的吸引力,他結合自身觀看《人民的名義》的感受,細談了該劇為什麼具有吸引力、具有什麼樣的吸引力以及該劇的不足。田老師認為,該反腐劇情的現實性很強,做到了藝術反映現實生活,該劇的播出也體現了國家的反腐決心之大。但田老師同時也指出了該劇的不足,即現實中紀委是反腐主要力量而并非劇中的檢察院,此外劇中的一些人物刻畫不太嚴肅,與現實有些不符。

蔣海松副教授第三個發言,他以“以法之名——《人民的名義》反思”為主題,從影視、法律、人性、制度、曆史五個角度闡述了他對該劇和現實的理解。“在玄幻劇、IP劇、宮鬥劇、小鮮肉霸屏當道之際,一衆老戲骨擔當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走紅,貌似意外,其實具有必然性,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其抓緊了當代社會對反腐肅貪鬥争的密切關注。”在從影視角度談時,蔣老師認為該劇的的社會性高于藝術性,片中刻畫的小官巨貪、外逃市領導、嫖娼院長、低矮信訪窗口、懶官庸官等藝術場景其實反映的正是現實中的一些情況,甚至現實比藝術更為精彩和殘酷。在從法律角度談時,蔣老師指出了劇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并指出全劇都不是通過法律和制度解決的,而是政治角力。在從人性的角度進行分析時,蔣老師依次簡要分析了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法律觀念與人性思考,并從社會生态、階層固化等角度分析了劇本與現實。在談及制度的思考時候,蔣老師深刻指出了劇中一把手權力監督困局、黨政不分等問題,引發聽衆們的思考。在通過曆史角度思考該部電視劇時,蔣老師對比了《萬曆十五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儒代法,以德治國的人治,而《人民的名義》與《萬曆十五年》十分相近。法律、技術、制度落後,工具理性、程序正義缺失,反映出人民的名義中政治視角嚴重過時,但又普遍存在。”蔣老師深刻指出現實與劇中的問題,并認為該劇對商人存在醜化。
肖洪泳老師認為該部電視劇火爆的原因在于反映了腐敗的現實,揭開了腐敗的方式,塑造了喜聞樂見的假想人物,滿足了民衆對清廉官員的期盼。肖老師還分析了衆多觀衆同情祁同偉的原因,認為這是我們文化的悲哀,不能面對人性的本質,性本非善。“曆代的反腐鮮有成功甚至說無成功,除非不存在至高無上的權力,若存在,則反腐隻能是權力鬥争。反腐不需要像劇中沙瑞金對侯亮平那樣的授權,不需要上不封頂這樣的發話!”肖老師認為反腐敗應該消除至高無上的權力,依靠一個好的制度和法律。

于宜芃同學以“君從叙拉古來?”為主題,通過分析哲學與政治的關系,淺析了劇中的高育良現象。“我認為劇中高育良的堕落不僅是因為處于中國這種圈子文化中,類比西方柏拉圖、海德格爾等人,我認為關鍵的問題在于他們投身的政治體制中權力不受控制。專斷的權力釋放了他内心的欲望,摧毀了他的德性。我覺得高育良的例子很好的印證了沒有一個好的制度好人就無法幹好事。”于宜芃同學認為反腐敗不僅要依靠德性限制政治權力,更需要一套好的制度對權力進行限制,絕不能依賴人治。
餘凱老師以“戲裡戲外的腐敗”為主題進行發言。“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普通人平時看不到的腐敗細節演繹了出來”。餘老師分析了十八大前後的我國的腐敗與反腐敗形勢,用詳實的數據分析了反腐敗趨勢與特點,并結合劇情指出腐敗的特點呈現群體化、兩極化、巨額化、期權化、潛規則化、國際化、涉黑化、權色交易凸顯、影響力腐敗等。餘老師同樣認為《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所刻畫的場景和劇情較為真實的反映了現實,甚至現實更為“精彩”。餘老師認為反腐敗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期望走上制度化、法治化的道路。餘凱老師還現場唱起《宰相劉羅鍋》的插曲,引起掌聲一片。
龍太江老師在發言中談及清官的話題。他首先列舉了詞典對“清官”的解釋,即清資官、清朝的官吏、公正廉潔的官吏、在壞體制下做好事的官、能為民請命的人,并抛出了“清官是不是好官”的問題供全場思考。“李達康的特點是習慣搞一言堂、習慣搞權鬥、珍惜名譽、一心隻為GDP”,龍老師從劇中李達康、孫連城等角色入手分析了劇中清官的特點,指出清官不一定是好官。“好官的标準是德、能、勤、績、廉,而廉并非第一标準”。龍老師希望更多的清官、好官的湧現要靠制度和監督,反腐敗亦是如此。

袁柏順老師為全場播放了他精心為此次學術沙龍制作的視頻,視頻主要取自電視劇中精彩和關鍵的片段,在每個片段前後都會有一些問題和講解,幫助同學将電視劇與現實相結合思考反腐敗與中國政治,令人耳目一新,也調動了全場的氣氛。
精彩的主講和點評結束後是更為精彩的提問環節,在場的師生踴躍提問,氣氛熱烈。有同學問劉宏斌老師“人民是否會腐敗?”劉老師細談了人民的政治概念和抗戰時期、解放戰争時期、土改時期、改革開放後等不同時期對人民概念的不同定義,指出腐敗往往由于缺乏人民的監督。人民應當有權利參政議政,表達政見,實現對權力運行者的監督。

有同學請教蔣海松老師,提出“劇中以祁同偉作為窮人家的子弟用‘勝天半子’的心态步入官場和以陳海為代表的具有政治資源的官二代的身份開始政治生涯作對比,劇中的政治生态是否造成了階級固化或擴大了原有階層的差異?”蔣海松老師回應,“階層固化嚴重,但是不能以‘勝天半子’為理由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正當的,不能像祁同偉那樣為自己的犯罪活動找理由,這是很可怕的。階級即使固化,也不能放棄希望,窮人家的孩子依舊可以奮發有為。”他同時還提出,當雙方不可協調時,要建立一種中性制度,尋求中庸之道。反腐敗面前沒有好人、壞人、窮人、富人之分,需要的是公正的制度。
有同學提問指出,“今天的沙龍都是在發現問題而并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請問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制度來解決腐敗問題?”對于此問題,餘凱老師指出,反腐敗需要一個複雜的體系建設,民主的制度、法制的制度包含其中,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各項具體的制度。在方式上,不能僅僅依靠懲治,還得需要預防、教育等等,這是一個需要各方配合的反腐敗體系建設。劉宏斌老師指出中國的反腐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呼籲從宏觀和微觀制度設計上入手,例如加快推進财産公示制度等,以赢得人民支持。

有同學提問“高小琴作為本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怎樣看待這種任務符号和女性形象?”蔣海松老師指出,高小琴女性角色象征化。高小琴的身上體現着草根奮鬥,不甘于命運安排這種信念。但是仔細剖析劇中的細節就會讓人深思,例如為什麼高小琴會唱京劇?她是将才藝工具化,迎合權力和利益。蔣老師認為該劇醜化了女人和商人,而劇中僅有的幾個正面女性角色都很虛,如陸亦可等人。這體現編劇和社會的一種傳統思維。

有同學提問如何看待網絡微視頻“同學的名義”中所折射的校園腐敗?肖洪泳老師認為,不隻是人民會腐敗,生活中全民都會腐敗,但是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我們中國傳統的人情文化等都是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溫床,改變這種現狀要通過教育和文化,一定要轉變思想,大人做出榜樣,同時從小孩子入手,在思想上解決困境。田湘波老師指出這些問題都可以從腐敗的動機、條件、機會等方面展開思考。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當下的反腐敗鬥争?通過怎樣的路徑反腐敗?”等問題時,袁柏順老師作了回應。“全社會開始思考反腐敗的一些問題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人民是政治性的集合概念,我們更應該以社會的名義反腐敗。”袁老師舉例指出,晚清時期每個人都是腐敗的受害者,也同時是腐敗的參與者。袁老師認為,我們應當提倡形成一個全民守法、全民痛恨腐敗、監督腐敗、揭露腐敗的氛圍,人人勇于參與,樂于參與反腐敗建設。“反腐沒有一招制敵的法寶,也不可能短時間轉變,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先例”,袁老師介紹了新加坡和香港的廉潔情況,指出我們中國的反腐敗之路任重而道遠,反腐敗建設永遠在路上。

預計兩個小時的沙龍一直持續了兩個半小時,師生仍然意猶未盡,針對同學們提出的有關公職人員腐敗、清官、反腐敗制度建設等問題,老師們都一一進行了詳細的回答。據了解,未來一段時間,廉政研究中心、民主理論研究中心和湖湘廉風學社還将針對此次沙龍中有争議的話題開展學術沙龍活動,屆時歡迎老師和同學們積極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