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婷 黃铄凱
圖|文聞一

2022年11月4日晚,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蔣海松老師指導、王先友律師思治項目支持的人文法政讀書會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405教室順利舉行。本次讀書會研讀英國著名哲學家密爾的著作《論自由》。2022級法學碩士黃铄凱做主題發言,2022級法律碩士文聞一、楊世琦進行主評議,2021級法律碩士鄧淇韓與2022級數位碩士生等十餘人參加。大家圍坐一堂,縱舟于自由之海,暢所欲言,如圍爐夜話,在互動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讀書會伊始,蔣海松老師鈎玄提要,并提出閱讀《論自由》在當下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在閱讀經典著作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學術表達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二是密爾的自由思想蘊含着豐富的魅力,閱讀《論自由》能反思傳統中國自由思想的缺失,啟示我們培育公共關懷精神;三是揭示教育自由、個性自由的重要性,創新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四是感悟人生哲學,《論自由》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和認識世界的全新角度,有助于培育獨立自主的現代人格。

黃铄凱同學針對序言、第一、二章的内容做主題發言,主要包括創作背景、功利主義的曆史沿革、密爾對父愛主義的看法等。他指出《論自由》奠定了密爾作為自由主義者的地位。密爾早期受邊沁功利主義的影響較深,但其并未全盤接受,而是基于自身理解發展出“改良版”功利主義。密爾所指稱的“功利”是最廣義的,以推動人的進步作為利益的根據。密爾還明确否認邊沁功利主義中不區分快樂質量的做法,提出“做一個不滿足的人勝于做一隻滿足的豬,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勝于做一個滿足的傻瓜”的觀點。随後他敏銳指出,密爾對“父愛主義”的看法存在矛盾。一方面,密爾極力反對“父愛主義”,認為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方面,都不是充足的、正當的幹涉個人自由的理由。但密爾又認為對于野蠻民族和未成熟的個體,可以對其自由進行幹涉,這種矛盾無疑體現了密爾的帝國主義和精英主義思想。
在評議環節,文聞一同學針對密爾的“父愛主義”做了延伸讨論。他引用哈特《法律、自由與道德》的内容,提出哈特對密爾筆下的正常人做出如下描述:“他看着像是這樣一個中年人:欲望相對穩定,不易人為地被外在影響刺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什麼能使他滿意或幸福;追求力所能及範圍内的事務。”在社會生活中,正常人也難以總是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這種認知能力和意志能力的差别,給予了父愛主義存在的空間。密爾對父愛主義的反對值得在社會日常生活中重新審視。
随後,黃铄凱同學補充,密爾之所以擔心個性自由受到限制,主要源自商業化和民主化的不斷繁榮,這種繁榮很可能會導緻社會的平庸化和平均化,形成一股抵制或者說是敵視個性勢力的力量,從而引出了“多數人暴政”的話題。
楊世琦同學通過蘇格拉底和密爾的思想對比回應了這一話題。他指出,密爾特别關注多數人的暴政,并主張通過極端的、近乎絕對的自由來反對避免多數人的暴政。“人民意志”隻是最多或者最活躍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這樣的結果是人民會要壓迫其群體中的一部分。但蘇格拉底則反對通過極端的自由來避免多數人的暴政,其認為民主體制是“一種使人樂意的無政府狀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稱這種制度下追求極端自由的人們“傲慢為有禮,放縱為自由,奢侈為慷慨,無恥為勇敢”。最後他總結,蘇格拉底對于極端自由的排斥以及密爾對于極端自由的推崇分别是兩種反對多數人暴政的思想進路,有殊途同歸的意味。
随後,孫雨娴同學繼續指出密爾文中“多數人暴政”的可怕之處,并分析政治暴政和現代的多數人暴政之間的區别、原因和危害。陸薪羽同學進一步補充道,多數人暴政真正的可怕在于社會本身在實施這種暴政。統治者暴政與“多數人暴政”的區别是,前者是對人們肉體的控制,而思想不在控制的範圍之内,但後者對于人民是一種軟性的、靈魂上的控制。張珞琳同學也贊同此種說法,認為個人獨裁偏向于從制度層面剝奪公民做某件事的自由,而多數人暴政則是偏向于從精神層面剝奪公民拒絕做某件事的自由,幾乎不給人逃避的途徑,相比之下後者更為殘忍。林婷同學則認為公衆輿論引導的同質化傾向也進一步壓縮了思想言論自由的空間。互聯網時代人們擅長主動尋找與自己觀點吻合的人,劃分陣營。當一種觀點為大多數人所擁護,他們便自覺地聚集起來,攻擊不同的微弱的聲音。此外,在算法推薦下,人們也不自覺地落入信息繭房之中,缺乏真正的讨論和反思。沈龍飛同學也以社交平台經曆為例,針對法律人如何看待“多數人暴政”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蔣海松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進行點評指導。首先他肯定了同學們的精心準備和積極參與,但也指出同學們存在對問題分析不夠精準、發言者主題漂移、不能緊扣主題、對文本不夠熟悉、似是而非、缺乏宏觀把握等不足。在具體内容上,蔣老師提示大家關注本章中自由與權威的鬥争線索、多數人暴政與少數人暴政之區别、群己權界等具體問題。他還引導大家讨論了中西文化中“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區别、古代思想中對多數人暴政的警惕,反思多數人暴政在網絡時代的體現。
在自由讨論環節,大家各抒己見,氛圍熱烈。針對“多數人暴政”問題,王維同學提出詢問:誰來定義暴政?張添同學則認為多數人的暴政其實是視角的轉換。對于少數人來說,多數人所持的正義恰恰是一種暴政。針對“同質化傾向”問題,鄧淇韓同學指出人們應保持獨立思考,不人雲亦雲。針對“如何追求真理”問題,孫世亮認為如哲學家般隻沉浸于追求真理,不顧世俗觀點的狀态過于理想化。
最後,蔣海松老師闡明評價是多元的,應當辯證地看待密爾的思想。 針對“密爾的中國觀”,蔣老師拓展讨論了密爾等西方學者“法律東方主義”的複雜面向,既肯定其思想批判意義,又提醒大家西方将中國暫時落後這一事實判斷轉變為價值判斷的文明等級論的思維誤區。此外,對于“言論自由的限度”和“何為真理,如何追求真理”等寬泛的話題,可以留待下次讀書會。

讀書會結束時,蔣老師為每位參與者分發了《烏合之衆》《容忍與自由》《刑法學講義》《萬曆十五年》等書籍作為獎勵,并鼓勵大家開卷有益,勤加閱讀。書卷多情似故人,真理越辯越明。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良多,并期待下一次讀書會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