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30日下午三點,著名法學家、武漢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秦天寶教授作客2003网站太阳集团“嶽麓法學名家講壇”,主講“國家權力配置視域下檢察公益訴訟的高質量發展——以環境公益訴訟為例的思考”。講座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黎四奇院長主持。本場講座立足憲法規範與實踐邏輯,系統探讨了我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創新路徑與未來方向,為在場的學生以及司法實務工作人員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秦天寶教授系國家生态環境專業技術領軍人才,武漢大學弘毅特聘教授、博導、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基地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理論研究(武漢大學)基地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公益訴訟研究(武漢大學)基地主任,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首屆"全國優秀法律顧問"。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水利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律顧問、生态環境碳排放專項法律顧問。
秦天寶教授在講座指出,《憲法》明确賦予國家保護生态環境和公共利益的職責。其中第九條強調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管理利用,禁止侵占或破壞自然資源;第二十六條要求國家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環境。這些條款為公益訴訟奠定了根本法基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通過立法界定公共利益的範圍,國務院及地方政府以專業性行政行為維護公益,各級監察委員會通過紀律檢查确保公職人員履職盡責,人民法院以生效裁判實現公益的終局救濟,人民檢察院則通過法律監督職能預防和救濟公益損害,形成了國家權力機關分工協作、共同守護公共利益的法治格局。

主講人秦天寶教授指出,檢察公益訴訟是我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制度創新。這一制度推動治理模式從“單一行政治理”向“多元協同共治”轉型,既體現“小政府大社會”的多元共治理念,也注重“大政府小社會”的多主體協同治理。同時,檢察公益訴訟将治理重心從“末端治理”延伸至“源頭及過程治理”,通過民事公益訴訟對私主體損害公益行為進行補位性追責,通過行政公益訴訟的訴前程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兼具預防性與可訴性,有效實現了公益保護的全鍊條覆蓋。環境公益訴訟的興起是我國訴訟法體系演化的重要裡程碑,标志着司法保障從傳統領域向生态環境保護等專業化領域拓展。檢察公益訴訟的高質量發展,既是憲法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高質量發展路徑上,秦天寶教授提出研究需以“權力分工協作”為準則,完善訴訟主體适格性、違法行為認定标準、公益損害事實界定等核心要素,厘清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态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自然資源資産損害賠償訴訟等制度的關系,構建層次分明、協同高效的公益訴訟體系,推動訴訟制度從傳統“三大訴訟”向專業化領域延伸,實現訴訟法體系的“質變”。

主持人黎四奇教授進行講座總結。他認為此次講座讓人收益匪淺,對于“大政府小社會”的中國權力配置現狀有了新的見解。黎四奇院長也呼籲,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所有法律人應當堅守底線,把握正義标準,法律不僅作為一種技術性工具,更是一種捍衛正義的武器。2003网站太阳集团将持續關注該領域前沿動态,深化理論研究與實務合作,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