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術動态 >> 正文
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術動态 >> 正文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李勇教授來院講學

時間:2016-11-20 浏覽量:

20161120A.jpg

11月19日晚7:30,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李勇教授應邀來我院進行了題為《看得見的法治:從“潘金蓮的砒霜”看中國法治的實現》的學術講座,副院長聶資魯教授主持講座。

首先,李勇教授以“潘金蓮的砒霜”為引子,深入淺出地講述“曆史上各王朝的周期律”,曆史上沒有一個朝代能一直走下去,生活中許多的悲劇恰恰是制度不足造成的。并指出由此造成的原因是古代立法上不能持久地保護老百姓的利益,同時中央與地方司法不分,導緻老百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有效競争機制就不能形成。在古代由于國家制度上對百姓的利益保護的不足,而國家要長治久安,必然需要正确的把握好規律。

然後,李勇教授談到對當代中國實行法治并沒有那麼難,需要科學的制度來促進法治的實現。并列舉了生活中的小例子如“公交車上的讓座”,如若規定為給有需要的同志,顯然由于立法規定的不明确,不能達到法律的規範作用。但若規定為“黃座必讓”,讓座被明确規定後,讓座的意識會大為增強。還有比如“可以随地吐痰嗎?”等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李勇教授談笑風生,并引用了胡适先生的兩句話提醒我們制度規範的重要性,大談道德不講規則的,國家會成為一個僞君子遍地肮髒的國家。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

20161120B.jpg

接着,李勇教授提出制度規範的預期性效果未達到,公民極有可能會突破制度。隻有科學、合理的制度人們才願意去遵守。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了一下作為法律人應該樹立的思維習慣。一是科學立法的前提是民主立法,這就要求唯有必要方可增設制度,公民權利應得到合法保護,國家權力不得濫用,制度的設立需具有可建設性,法治社會要求從上到下都要理性辦事。二是樹立既不“任性”,也不“認命的”思維習慣,避免“嶽母思維”、“對立思維”、“務虛思維”。要求善于在利益衡量中把握重要的、大的利益。養成競争與合作的意識,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制度設立時注意增設的必要性,要樹立問題意識。中國社會的進步從發現問題,到尋找突破的辦法,試錯,再到最後問題的解決。借古複今的目的,在于讓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三是養成系統化的思維習慣,制度設計無“一招鮮”,也無“全壘打”,不存在制度設計沒一點害處的情況,因此要理性設計制度,兩害相較取其輕,兩益相較得其重,尋找一個利益更大化的選擇。養成法治思維要求是初心思維,有問題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沒有反思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采納主流而非偏頗的意見才是主流,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期比今天更好,今天社會科學也有足夠的智慧去解決身邊的問題。

20161120C.jpg

最後,講座進行到了提問環節,在場師生和李教授展開了熱烈的讨論,李教授也就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其嚴謹認真的學術态度和中西交融的學術思維赢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聶資魯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精彩的總結與點評,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圓滿的結束。

(黃雪豔)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麓山南路2号
郵編:410082   電話: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