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西北政法大學和知識産權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傳統法哲學基本範疇研究叢書”新書發布會于2023年11月26日在西安西北政法大學舉行。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教授蔣海松應邀參會并介紹其所著的《法與名》一書的創作情況,此外他還在西安參加了“馬克思主義法學與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學術研讨會暨《馬克思主義與法律學刊》第一屆專題研讨會。

(“中國傳統法哲學基本範疇研究叢書”已經出版書目)
由澳門大學於興中、西北政法大學李其瑞兩位教授主編、知識産權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法哲學基本範疇研究叢書”,是國内外首批研究中國傳統法哲學基本内涵的系列著述。叢書第一批著述已經出版,分别是《法與名》(蔣海松著)、《法與信》(史大曉著)、《法與禮》(丁玮著)、《法與氣》(萬彩紅、董青梅著);《法與刑》(陸娓著)。本叢書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并且被選送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目前本叢書正在積極聯系學術外譯,力争翻譯成英語在國外出版。

叢書以嚴謹、專業、原創的學術研究為原則,以爬梳剔抉大量可靠史料和文獻為基礎,旨在全面深入地挖掘并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法”的基本概念體系,或者說有關支撐中國“法”概念的相關概念體系。力争讓世界法學界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法學話語體系及其法律制度的特色,增強中國法學研究的世界影響力,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及中國法治發展模式,提供更深遠的曆史視角和更豐厚的文獻基礎。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範九利緻辭)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範九利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對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事業意義重大。新時代怎麼樣表達、凝練、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使其在法治中國的實踐中更為顯現,并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平等對話交流,這是我國法律界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為此,我們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融入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傳統法哲學基本範疇研究叢書”是國内外首批研究中國傳統法哲學基本内涵的系列著述,是有組織科研的“大手筆”。可以說,叢書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重新表達、凝練、總結中國傳統法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大嘗試。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科技與人文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於興中教授介紹,“中國傳統法哲學基本範疇研究叢書”實際上是一套概念史,彌補了法史研究中單純的法律思想史和法律制度史之間存在的溝通隔閡。但同時它又不限于曆史,研究的是法哲學的概念。

知識産權出版社副總編輯王潤貴表示,叢書通過全面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大量可靠文獻史料,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法”的基本概念和這些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時代内涵,并運用這些概念勾勒出中國古代法學話語體系及其法律制度特色,把一個可圈可點的中華法律文化體系呈現給世人。通過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中關于治國理政的優秀遺産,力求提煉出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法學話語體系,以便于我們汲取中華法律文化中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智慧,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文化基礎。這對于我們堅定中華法律文化自信、對于國際法學界了解中華法律文化、增強中華法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教授蔣海松介紹其所著的《法與名》一書的創作情況。 他提出,“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特色的重要範疇,更是中華傳統法理學的核心範疇,對“名”的研究是破解中華法文化的“遺傳密碼”的有效路徑。不但“名”之範疇具有豐富的政治法律意義,由“名”而延伸的名法、刑名、正名、名分、名位、名例、名教等都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名”思想是傳統法典的樞紐與靈魂,也是古代中國法哲學的基因與底蘊所在。 他結合自己的創作曆程也對叢書後續作品創作提出了針對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