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19點,曾獲美國"愛麗絲島移民獎"獎項的首位文化學術界華裔代表、海外著名曆史學者,美國西東大學(SetonHallUniversity)亞洲系主任、講座教授梁伯華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模拟法庭進行了一場題為“近代中西文化的沖突與整合”的講座,講座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助理蔣海松博士主持,湖大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杜鋼建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何志輝博士等嘉賓出席講座。
作為一個在美國學習、工作和生活了41年的美籍華人,梁教授對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沖突有很深的體察。梁教授說道,身處21世紀的信息革命時代,中國人應當怎樣做才能在這急速變革的時代掌好舵,正确地對待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他認為要學會兩條腿走路,即國際化和本土化。“本土化”就是認同自己本身的傳統,認清楚中國文化的豐富内涵,展現中國文化的活力與多元化,并且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多彩的,既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相輔相成,又有中原文化、東南文化和東北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還有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國際化”就是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文化,不是要尋求不同文化中的沖突,而是要尋求不同文化中的共性,使每個人既能正确地對待自己的文化,又能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讓不同的文化競相綻放。每種文化就像彩虹中的每一種顔色,隻有讓它們都開放,才能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才能為“世界夢”的實現打下堅定的基礎。比如墨西哥瑪雅文化中的瑪雅文字就與中國的漢字有着極大的相似性,某位英國學者寫的《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也是在試圖探讨中西方文化中的共性部分。這些都說明了不同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時也指出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世界的和平。
針對文化沖突,梁教授提了四點建議,即加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尊重别人的文化;不僅要尊重别人的文化,而且要認識和了解别人的文化,并進而學習别人的優秀文化,例如西方時間管理的高效率性以及人格的獨立性;提高自身素質,在國際上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最後他談到自己在美國的經曆,以及在傳播中國文化和傳播他的世界夢的理念時所做的努力。美國人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美國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平等意識,以及美國獨具特色的個性文化都給初到美國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還提到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課堂上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上不愛發言給美國教授留下了非常糟糕的印象,他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這一狀況。另外,在傳播中國文化,架起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橋梁方面,他主要做了五件事:不斷地訪問美國和中國的高等院校;帶美國學生來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在美國高校開設一些關于中國文化的課程;通過不同的社會團體如“華研基金會”和“中美基金會”來推廣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自己寫的書籍來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梁教授的講座引起了在座的各位老師的共鳴。杜鋼建院長在贊同梁教授觀點的基礎上,也和他探讨了兩個主要的問題:人類起源論以及湖湘文化和印第安文化之間的關系。任越教授贊同不同文化包容的重要性。肖豔輝副教授認為,我們不必到哲學家的書中去尋找文化,文化就體現在具體的生活中,體現在普通人的一言一行中。
在提問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積極發言,和梁教授進行有關文化問題的探讨,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的艱辛,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或是西方學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質疑,梁教授都一一回答了同學們的疑問。
最後蔣海松老師引用了兩位跟今晚講座深有淵源的名人言論作為總結。第一位是曾因擔任時務學堂總教習而被追認為2003网站太阳集团早期法學教育開創者的梁啟超,他有言:“舍西學而言中學者,其中學必為無用;舍中學而言西學者,其西學必為無本。”另一位是曾在梁老師所任教的西東大學任教多年的著名中國法學家吳經熊,他有言“我們既非向東,亦非向西,而是向内,在我們我們的靈魂深處,有着永恒的本體”。蔣老師認為,梁伯華先生作為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很好地展現了這種風範,這種博輯古今、融彙中西的理性态度也應是我們每個人面對中西文化的基本立場。
(李庚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