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會建設路徑論
徐祥民 張慧穎
熱點研讨
被拐賣婦女婚姻的效力分析——兼論被拐賣婦女的權利救濟路徑
冉克平 陳丹怡
野生動物保護立法研究
整體性視域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制度研究
周珂 蔣昊君
野生動物的三重屬性及其立法:基于美國法的考察
蘇苗罕
間接禁食立法模式下犬貓食用權之謬誤
錢葉芳
學術專論
法學制度論學說史綱
唐曉晴 黃競天 張笑然
全球罰金刑改革與困境對中國的啟示
熊謀林
重解禁反言原則——從研究《民法典》的規定和有關判例開始
徐國棟
訴訟上行使合同解除權之司法檢視與應然規則
劉學在
域外法學
數據治理的關系理論
[美]薩洛梅·維爾約恩(著)
趙精武 陸睿 倪欣然(譯)
摘要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1】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會建設路徑論
作者:徐祥民、張慧穎,浙江工商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關于法治社會建設路徑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的法治社會建設路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以社會治理法治化為基本理論依據實行對社會的依法治理和推進以居民和村民、社會組織、法定“基層自治組織”等為自治主體的社會依法自治;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體制下引領社會多方參與社會治理的多方實施共治;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條件下擴大社會治理中的協商民主。
關鍵詞:法治社會;依法治理;社會自治;社會共治;協商民主
熱點研讨
【2】被拐賣婦女婚姻的效力分析——兼論被拐賣婦女的權利救濟路徑
作者:冉克平、陳丹怡,武漢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當前對被拐賣婦女的權益保護,存在被拐賣婦女離婚難,收買方犯罪行為因婚姻關系存在亦被除罪化的弊端。這些弊端的克服,需要明确被拐賣婦女與收買方締結的婚姻之不适法性,而現行婚姻無效與婚姻可撤銷制度難以适用于被拐賣婦女婚姻的情形。究其實質,被拐賣婦女與收買方締結的婚姻欠缺的是作為婚姻成立要件的結婚合意或合法的結婚登記,此類婚姻關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屬于不成立之婚姻,不産生任何法定的夫妻權利義務。在明确婚姻關系不成立的基礎上,被拐賣婦女可通過追究拐賣者與收買方的侵權責任,以及類推适用婚姻家庭編有關“婚姻無效或被撤銷後無過錯方賠償責任”和“家務勞動補償”的規定,實現對自身權利的救濟。
關鍵詞:婚姻不成立;結婚合意;婚姻登記瑕疵
野生動物保護立法研究
【3】整體性視域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制度研究
作者:周珂、蔣昊君,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短視性和局限性已不能适應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 法治要求。随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生态整體主義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新的指引。以生态整體主義為視角,回應野生動 物保護法律理念的缺失、生境保護破碎化、權利内容單一、保護手段滞後帶來的困境,探索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制度設計的新理念、新思路,拓展野生動物保護内容的廣度和深度,從保護生物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物安全的角度重塑野生動物保護立法路徑。
關鍵詞:野生動物保護法;生态文明;動物福利;生态整體主義
【4】野生動物的三重屬性及其立法:基于美國法的考察
作者:蘇苗罕,同濟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野生動物具有生态、資源和風險三重屬性。野生動物保護同時體現了野生動物的生态和資源屬性,需要兼顧生态保護與資源利用的平衡。為此,美國各州承擔野生動物資源的首先管轄權,在保護野生動物栖息地生态環境的同時,普遍建立捕獵許可證制度,聯邦政府則主要負責瀕危物種、國際候鳥、海洋哺乳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的風險屬性則體現為生物安全風險和公共衛生風險的疊加。為了防範生物安全風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主要在有害性野生動物物種和入侵物種方面實施合作規制。為了防範公共衛生風險,美國政府一方面按照引發食源性疾病風險的水平不同,對野生動物的檢疫和食用問題進行分類治理;另一方面,由動植物檢疫機構、疾病控制機構等在分工合作基礎上應對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
關鍵詞:野生動物;捕獵;檢疫;人畜共患病
【5】間接禁食立法模式下犬貓食用權之謬誤
作者:錢葉芳,中南财經政法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法律沒有禁止吃貓狗肉”是未經嚴謹規範考察和充分法律解釋而得出的輕率結論,“吃貓狗肉”由此被視為權利。在權利觀之下,動物保護者陷入了“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甚至其自身也在“承認現行法下吃狗肉的權利”和“反對吃狗肉”的思維矛盾中走上了宣講“不吃來路不明的狗肉”的行動軌道。實際上,尊重現行法規範,并綜合運用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和社會學解釋等多元法律解釋方法得出的結論是:現行法律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貓狗屠宰與銷售,商業性屠宰銷售貓狗行為的非法性否定了消費者購買食用貓狗肉行為的正當性。但凡權利,必得有法律上的正當性,故而吃貓狗權是不成立的。禁食貓狗立法歸屬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的社會法域,盡快制定《伴侶動物保護和管理法》,從“間接禁食”立法模式轉向“直接禁食”模式,是實現國家有效幹預和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犬貓食用權;法律解釋方法;間接禁食模式;伴侶動物;社會治理
學術專論
【6】法學制度論學說史綱
作者:唐曉晴、黃競天、張笑然,澳門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20 世紀初,法國人歐裡烏被認為是最早展開法學制度論探讨的人。他使用了社會描述性方法,并在當時的法學理論争論中确立制度論的中立地位。20 世紀上半葉,以意大利法學家羅曼諾和德國法學家施密特為主的實證法路線為法學制度論帶來了重大的理論轉折點。兩人探索了以秩序為核心的制度理論,并詳細梳理了具體法學概念在制度論中的具體定義。至 20 世紀 80 年代,魏因貝格爾和麥考密克提出了新制度論的法哲學方法,進一步探讨法律本體論、法律與道德的分離命題。本文将從曆史視角回顧法學制度論的不同流派,梳理其中異同。
關鍵詞:法學制度論;實證法論;新制度論;本體論;分離命題
【7】全球罰金刑改革與困境對中國的啟示
作者:熊謀林,西南财經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自 20 世紀初歐洲短期自由刑改革以來,罰金刑日益成為各國重要的有争議刑事制裁措施。罰金廣泛适用的真實動因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和減少司法支出,這是無法消除并加劇支付不能、罰金欠繳、易科監禁,甚至引發美國弗格森騷亂等社會危機的根本原因。日額罰金雖來源于邊沁的相對數額理論,但除以芬蘭、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和拉美國家外,多數國家均采用固定罰金或混合模式。無論是絕對數額或相對數額,還是易科勞役、分期緩免等改革措施,都無法消除罰金濫用和窮人入獄等頑疾。如何避免司法财政與罰金過度,是當前全球司法面臨的最大挑戰;充分鑒别外國罰金刑的弊端,自覺脫離清末以來的罰金西化之路,有利于重新認識中華贖刑的精髓,對改良中國當代的财産刑體系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罰金;日額罰金;易科監禁;罰金欠繳;罰金過量;中華贖刑
【8】重解禁反言原則——從研究《民法典》的規定和有關判例開始
作者:徐國棟,廈門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我國《民法典》包含不少禁反言規定,司法上亦間或适用之。禁反言原則起源于羅馬法,經中世紀法學家加工理論化,得到英國法繼受,在近代法典編纂運動中有些民法典忽視之,有些民法典規定之,在 20 世紀末的國際統一法運動中得到複興,其成果體現在一系列的跨國法文件中以及一些新近的民法典中。法院在适用禁反言原則時,必須滿足四個要件:其一,應存在具有約束力的前行為。其二,有與前行為相矛盾的後行為。其三,前後兩個行為之間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其四,兩個行為由同一主體實施。禁反言原則不同于權利失效原則以及不聽任何援引自己的不法行為者之申辯原則。
關鍵詞:禁反言;阿佐;德國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權利失效
【9】訴訟上行使合同解除權之司法檢視與應然規則
作者:劉學在,武漢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涉及普通合同解除權之行使争議的訴訟在性質上屬于确認之訴,但實踐中不少法院将其誤識為形成之訴。在判決主文的表述上,錯誤采取形成判決的方式來處理合同解除問題的案例極為普遍。訴訟上行使合同解除權時,解除效果的發生與否,仍應遵照實體法的規定處理。原告撤回訴訟的,其行使解除權的實體法效力不因訴的撤回而受影響。訴訟中原告将解除合同的請求變更為繼續履行等其他請求時,關于合同是否已經解除,應根據解除意思是否已經到達對方以及是否符合實體法上解除權行使的要件進行判斷,法院應當審查變更訴訟請求之前是否已經産生合同解除之私法上效果,并對案件作出相應的處理。
關鍵詞:合同解除權;确認之訴;形成之訴;實體效力;程序效力
域外法學
【10】數據治理的關系理論
作者:[美]薩洛梅·維爾約恩(著)、趙精武 陸睿 倪欣然(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從理論上闡明數據的社會關系面向(由法律和技術體系構成),展現出數據關系如何産生超個人的法律利益。正确地表達和裁決這些利益,需要更多的公共與集體(即民主)形式規制數據生産。個人主義的數據主體權利不能代表,更不能解決群體層面的影響。本文為優化數據治理法作出兩點貢獻:第一,更好地反映了數據收集和使用如何以及為何在數字經濟中産生經濟價值和社會危害,使數據流的法律治理與将數據生産作為關鍵投入的信息經濟現實保持契合。第二,為數據化(将個人信息轉化為商品)的不法之處提供了另一種規範性論證。數據化之所以是不正當的,并不在于削弱了信息主體的自主權,而在于将不公正的社會關系具體化——數據關系造成或放大了社會不平等。本文也為數據生産提供了一種建設性理論,若要解決數據化帶來的不平等,并開發出有益于社會的替代性方案,需要使數據的社會關系民主化:從個人的數據主體權利轉移到群體層面更民主的管理機制。
關鍵詞:數據治理;社會影響;關系理論
《湖湘法學評論》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由教育部主管、2003网站太阳集团主辦的法學學術期刊,于 2021 年創刊。本刊為中文版季刊,國際标準連續出版物号為 ISSN 2097-020X,國内統一連續出版物号為 CN 43-1556/D。
本刊堅持正确的輿論導向和辦刊方向,立足中國,借鑒域外經驗,刊載法治建設理論和實踐經驗成果,突出實證研究特色,以服務法學理論創新和法治中國建設。
本刊嚴格實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充分尊重專家評審意見,結合刊物定位、宗旨、特色、學科等因素,以決定刊用稿件。本刊設置“馬克思主義法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名家特稿”“熱點研讨”“智慧法治”“青年法苑”“域外法治”“法學教育”“交叉前沿”“數量與計算法學” “紀檢與監察法學”等欄目,并根據選題規劃靈活設置相關欄目(請關注“湖湘法學評論”微信公衆号),歡迎作者針對欄目投稿。
《湖湘法學評論》緻力于成為一本倡導實證研究的高水平法學學術期刊,對基礎理論話題與社會熱點問題予以雙重關注,強調問題性、思想性、科學性,勠力打造供海内外法學界展開學術交流與思想争鳴的高水平學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