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今年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湖大2003网站太阳集团總共有10個項目獲獎,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5項、校級2項。近期我們将持續發布這些項目介紹,祝賀獲獎同學。也期待更多同學加入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2021年8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名單,2003网站太阳集团本科生金博涵、曹爐丹主持申報的創新訓練項目與朱雨欣主持申報的創業實踐項目入選,項目分别由羅英、王文勝與蔣海松老師指導。本次項目入選,是我院學子學術創新創業能力的集中展示,也是我院注重本科生培養,堅持開展學術創新訓練與創業教育的成果。

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簡介
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遵循“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原則,旨在通過資助大學生參加項目式訓練,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高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善于質疑、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闖會創的意志品格,培養适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内容包括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創業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團隊通過編制商業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業運行、參加企業實踐、撰寫創業報告等工作。創業實踐項目是學生團隊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下,采用前期創新訓練項目(或創新性實驗)的成果,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新性産品或者服務,以此為基礎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項目主題:優化營商環境中的府際合作行政模式探究——基于營商法規範群的實證分析

項目負責人:金博涵(法學1905班)
指導教師:羅英
項目成員:石佳樂 張姝雅 鐘烨 陸思辰
金博涵同學
項目背景:本項目承接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優化營商條例》實施背景下湖南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研究”與挑戰杯競賽項目“後疫情時代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湖南省電子化行政審批實踐調查”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探索“法治政府建設”與“營商環境優化”兩大主題的細微聯系。結合“方法研究”與“場景研究”,嘗試探究“優化營商環境”視阈下府際合作治理的制度樣态與現實進路。
項目内容:“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在我國營商規範多層級建構已初現端倪的現實場景下,從制度規範出發,做出檢視法治環境的應有努力實有必要。本項目以法規範群為樣本,以實證分析為切入,歸納營商環境中府際合作的規範品格,把握規範信息中府際合作模式的演進趨勢,進而對已然顯現的規範缺憾和制度抵牾進行補強,并由此提出規制路徑,嘗試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合作型進路”。
個人心得:事實證明,無論本科生科研“揠苗助長”論如何甚嚣塵上,創新創業項目都已成為衡量本科生學習成果、決定本科生就業與升學質量的重要指标。就個人而言,隻有不斷在實踐和閱讀中發現問題,不斷在诘問中推翻已有觀點嘗試分析和解決問題,才能形成具有創見的項目構想。就2003网站太阳集团系而言,隻有形成學術技能訓練與學術成果傳承的培養體系,才能真正形成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希望更多老師能夠參與到對本科生科研的指導中來,也期待更多同學能夠參與到類似的“前置性”學術訓練中,在體驗中感受,在訓練中蛻變。
項目主題:基于學生反饋的鑒定式案例教學本土化研究

項目負責人:曹爐丹(法學1902班)
指導老師:王文勝
項目成員:呂燕純 夏璐佳
曹爐丹同學
項目背景:鑒定式案例研習方法源自德國,是一種先假設所有可能的情況、再逐一與事實進行比對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的分析方法。鑒定式案例教學圍繞鑒定式案例研習課程展開,教學效果出衆,逐漸成為我國各大2003网站太阳集团改革的方向和潮流,但還面臨着本土化的問題。本課題基于學生參與鑒定式案例教學的反饋,試探究鑒定式案例教學在國内進行推廣的合理模式,以及本校法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2020版)中案例研習系列課程的實際展開方法。
項目内容:為着力解決鑒定師案例教學本土化過程中的困難,本項目主要從本土化實踐、學生反饋以及教學方案等三個角度出發,具體研究以下四個方面:總結其他高校鑒定式案例研習教學實踐,總結本校鑒定式案例研習教學實踐,收集學生關于鑒定式案例教學的反饋,最後提出鑒定式案例教學本土化的具體方案。
個人心得:此次有幸能在王文勝老師的指導下,和呂燕純、夏璐佳同學一起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我感到很值得。首先,大學生科研是一件處于大多數同學的舒适圈以外的事情,能積極參與就是一種自我突破。其次,這個過程能夠鍛煉自身的學習、實踐、協作能力,提升個人素質,這些也自不待言。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活動将在校大學生的視野拔高,與全校各院系相通,從學科角度出發聚焦社會中需要關注的重要角落,提升認同感的同時,也為創新事業的發展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
項目主題:非遺産品“淑禾福”的商業計劃與法律保護 ——兼論非遺産品法律保護路徑的優化

項目負責人:朱雨欣(法學1905班)
指導教師:蔣海松
項目成員:王淑禾(金統院) 歐陽洋(信科院) 邢曦戈(金統院) 唐道智(土木院)
朱雨欣同學
項目背景:今年是《非遺法》頒布實施的第10年。10年來,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蓬勃發展,在相關部門主導以及院校、企業、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力量的通力合作和全社會積極參與下,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深入、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健全、保護傳承機制有效運行、活化實踐日趨豐富。同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也面臨不少困難,知識産權、IP授權、傳承人老齡化、非遺産品同質化等問題一直是業内關注的問題。基于這些問題及國家文化強國戰略,我們利用相關技術,引入法律保護非遺文化,希望能夠以這個項目為基礎打造非遺文化保護的新局面。
項目内容:本項目基于非遺文化保護的目的,将法律實際内容融合入商業計劃,我們成功引入法律知識保護非遺文化的傳承,分析通過法律保護非遺文化的可能性,優化非遺文化法律保護的路徑,研究法律保護非遺文化的方式。本項目已成功注冊非遺品牌“淑禾福”,并将中醫藥文化與非遺文創行業相融合進行産品研發,現在已有通過國家質檢的兩樣産品:“淑禾福·草本”護手霜以及“中醫藥高科技·靈芝”修護面膜,目前已獲兩萬四千餘元銷售額。我們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所面臨的傳播模式受限、創新能力不足和中醫藥發展困頓等三大痛點問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為非遺傳承人、高校師生、社會大衆三方搭建非遺文化傳播及創新孵化平台。
個人心得:很榮幸在蔣海松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創新創業訓練。在整個項目進行過程中,學術素養的提升是我所獲得的最大的成就,用法律保護非遺所涉及的内容與知識産權法相關,此為大三學習的課程内容。在撰寫項目商業計劃書過程中,我進一步學習了知識産權相關的知識,并在實踐中感受法律專業知識的重要。此外,我的項目成員分布在學校五個不同專業,大創項目鼓勵跨學科、跨院系、跨專業的學生組成團隊,協同發展。我與學校其他四個專業的同學共同努力,開發小程序、了解财務報表等知識的攝入,對我的綜合素質也有了較大提高。希望有更多同學能夠參與這類賽事,特别是積極與其他院系同學共同合作,獲得個人能力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