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學習,科研,興趣愛好,構成了蔣昊君的博士生活。良師領航,益友相伴,他的行囊裡裝着堅毅和沉穩,臉上閃耀着夢想的光芒。今天,他的故事向我們徐徐訴說……

蔣昊君,2020級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為周珂教授。讀博期間,積極參加導師主持的科研項目;積極撰寫并正式發表三篇核心期刊論文;曾經為地方立法建言獻策,并獲得肯定性省級領導重要批示。
PART.1
點滴積累,隻問耕耘
1
Q:當初決定讀博的時候,請問您是為什麼選擇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作為研究方向呢?
A: 最初讀博的時候,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認識還比較感性,我從小對地理曆史比較感興趣,對大自然和祖國的大好河山非常熱愛,後來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影響,想以此為契機,在這樣一個比較熱門的部門法領域進行研究。還有就是看到我們國家,在生态治理方面的成果越來越多,更激發了我研究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興趣。
2
Q:看您已經發表了三篇核心期刊論文,請問在論文寫作上您有什麼心得或者經驗可以分享一下嗎?
A: 寫論文,尤其是核心期刊論文,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閱讀量,一定要博覽群書,在寫作過程中要有針對性的閱讀與寫作有關的書籍和文章。在平時積累的過程中,也要閱讀一些法學基本理論以及部門法基本理論的書籍,這些書籍在形成正确的法學思維模式和邏輯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具體的論文寫作方面,一定要注意論文整篇的謀篇布局,既要保證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也要保證段落内部的邏輯關系,更嚴謹一點要注意句子内部的邏輯關系。
3
Q:在讀博期間,您在學術上有遇到什麼困難嗎?遇到困難之後又是如何調整心态解決問題的呢?
A: 我覺得最大的困難還是在選題方面,因為在剛入學的時候,我的學術積累還不足,很難對選題有一個比較前瞻性的把握,很容易陷入迷茫。遇到這個困難,我會和我的導師周珂老師多加溝通,并把他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做好筆記,然後回去仔細琢磨研究。
4
Q:請問學長在經過了這幾年的博士研究生的學習之後,認為什麼能力是讀博必備的呢?
A: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四年的博士生活,我感觸最深的是法學本身是一門科學,是非常嚴謹的,更是需要去鑽研探索的,因此,一定要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去培養自己的研究能力。
PART.2
打破局限,多元發展
1
Q: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你是如何保持學業和個人生活的平衡的?平時有什麼興趣愛好嗎?
A: 我平時喜歡吹薩克斯,也喜歡遊泳和打籃球,在我學習比較疲憊的時候,我會去做一些體育運動,也會去培養一下自己的音樂愛好。
2
Q:我們了解到師兄多次參加科研項目與活動,請問您在參與的科研項目與活動中收獲了什麼呢?
A: 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懂得了團隊精神,感受到了團隊拼搏奮鬥的喜悅,就比如我在周珂老師的帶領下和我的同門師兄,師姐,師弟還有師妹們一起申報國家社科重大課題,當時我們有時候會忙到很晚,但是我們都會帶着喜悅回到自己的寝室,我們想到第二天還要繼續去完成下一個任務,我們會覺得很有信心和鬥志,覺得一天會非常的有收獲,所以無論我們忙到多晚,我們都覺得很充實。當我們最後收到國家社科重大課題立項成功的通知書時,我和導師、同門都非常的興奮和激動,在那一刻,我覺得之前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非常值得的。
3
Q:讀博期間遇到了哪些需要感謝的人呢?和他們有什麼難忘的回憶嗎?
A: 我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周珂老師,老師除了在我學術方面給予我無私的指導外,在做人做事上,通過每天的耳濡目染,老師也潛移默化的塑造了我全新的人格。我清晰的記得導師在我第一篇論文上寫下的評語,“作學問要有恭敬之心,惕惕然如對天地。”這句話我銘記在心并陪伴我走過博士的每一天。同時老師教會我最多的感悟是“贊天地之化育”,熱愛我們的國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山山水水養育的文化,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通過自己的研究為生态環境保護事業做出自己微薄的貢獻。
4
Q:學長博士畢業後,您的就業意向如何
A: 如果有機會,我想去考公務員,無論以後去哪工作,我都想把自己學到的理論轉化為實踐,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PART.3
寄語未來
Q:學長有什麼想對學弟學妹想說的嗎?
A: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你們正青春,正是處于充滿朝氣、努力拼搏的人生起點,未來充滿了一切的可能,希望你們在奮鬥的過程中幸福快樂的生活,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