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雲:“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德。”

為了提高同學們的法治理念和人文底蘊,2003网站太阳集团法學2004班全體同學于2020年12月15日下午在南校區2003网站太阳集团304教室舉行了第一次法律朗誦會。法學2004班班主任、法理學授課導師蔣海松副教授擔任講評老師。法學2004班學習委員楊仁擔任主持人。李铮毓、陸思辰、周紹華、林俊毅共四位同學擔任朗誦者;石超、潘霖、古麗白克熱、黃詩香共四位同學擔任評論人。本次朗誦會主題主要是對當代法學名家高鴻鈞先生的名篇《心寄治邦》進行解讀,這是一部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法律史歸納總結的著作。主持人楊仁簡短介紹了《心寄治邦》的作者概況和外界評價後,讀書會正式開始。

一
朗誦者:李铮毓
評價者:石超
石超:緣法而強,恃法而霸
第一段講述的是從傳說時期到秦漢時期的法律史。這一段時期是我國法律史的起源,為後世的法律發展奠定了基礎。三皇五帝初設刑罰,夏商遇亂則置刑法,中國遠古時期的法制史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刑罰史。春秋戰國,百家争鳴,而法家卻适應了時代的發展,獲得了各國的重用,秦國更是通過商鞅變法,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然而秦朝濫用刑罰,二世而亡。漢承秦制,法制進一步發展。

這篇文章給我們展示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法制史。我們有過像商鞅變法這種成功的變法實踐,但也有過秦的酷刑而導緻其二世而亡的悲劇,這都是我們寶貴的經驗,曆史總能給我們以啟迪和明鑒,我也認為這些曆史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在面對博大精深的法制史,确實需要謙虛謹慎,實事求是,對現實的重大問題提供真實的曆史借鑒,這也是中國法制史的生命力所在。

二
朗誦者:陸思辰
評價者:潘霖
潘霖:法不治君,禮不及卑
陸思辰同學的朗誦十分精彩,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在适當的時候的停頓和讀到不同文段語氣的轉換既契合文章的内容,又為朗誦增添不少色彩。
就這一段的内容而言,主要是談論古代法制的殘酷,在這一時間段,法主要以罰為内容,其規範功能不及上層社會,對下層人員美其名曰規範,實則是剝削和壓榨的保證。扮演現代法律作用的禮實際上對于底層人民也是遙不可及的。如文中所言“法,治民治吏不治君,禮,及上及尊不及卑。”所謂的法是上層大人物實行強權的手段和保障,所謂禮是上層社會的遊戲。


三
朗誦者:周紹華
評價者:古麗白克熱
古麗白克熱:法治蕭條,獬豸悲鳴
周紹華同學朗誦的非常好,發音準确吐字清晰,很富有感情。加上音樂之後很有氛圍。第三段講述的時間線從清朝末年一直延續到了當代,在這期間我國先後被侵略所苦,被戰争所困,被内亂所擾,但仍不屈不饒的走到了如今的盛世。這一段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可見作者對我國曲折坎坷的法治史有多麼深的感慨。
在最開頭的兩句中,作者以朝日西去對應了我國清朝已不複當年繁華,從前的世界文明的最高點已經淪于落寞的現實困境。而夷寇東來則對應了清朝末年西方國家開始侵略我國的悲慘事實。也透露出了一國若無法治終究會被時代所抛棄的事實。接着作者以簡短的語言講述開來我國近代學者對法治的探索:“禦外安内之議遽起,變法圖強之論因生。或舉泰西之制證之于古,或援漢家故物用之于今。西法東漸,法治之說得勢;古禮今廢,德治之聲失時。”這表明了我國社會向法治轉變,雖然這些運動失敗了,但是也為我國法治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磨難過後,江山複歸一統;禍亂終結,國家終獲安甯,作者在第二小段這樣寫到。然而好景不長,柳本易折,怎禁驟雨?理念與制度的不平衡導緻了一些問題。十年内亂,讓我國法治建設倒退幾十年;貪官盛行,讓百姓不平。還真是“黑字法條不敵紅頭文件;獨角獬豸屈從方孔銅錢。”

中國的法治是如此的曲折,這無一不警醒着我們的理念與制度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單單是國家領導人的理念要先進,更是要讓尋常百姓的思想理念發展起來,這樣才能夠制定出真正符合時代要求的,能被人民所尊重、遵守的制度。

四
朗誦者:林俊毅
評價者:黃詩香
黃詩香:民為邦本,法為常典
林俊毅同學朗誦時感情豐富、聲音溫雅磁性、引人入勝,準确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與格調,把詩詞的意境表現的顯得淋漓盡緻。而對于本段的賞析,我将從兩方面來讨論
一、從文學的角度來講
這篇文章屬于骈文,我們最熟悉的骈文應該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骈文的突出特點就是用典很多,還有文體特征上:裁對的均衡對稱美、句式的整齊建築美、隸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飾的華麗色彩美、聲調的和諧音樂美。
二、從内容的角度來說
我國古代的法律體系,是在源遠流長的本土文化滋養下慢慢發展起來的。今天的法律體系,是從西方近代法律體系引進的。近代西方國家的強盛是由于他們發展科學、崇尚理性、實行法治、踐行民主、發揚平等,我國古代治理國家靠的是“人治”而非法治,自然民主也無從談起。就現代社會而言,不能靠神治、不能靠人治,強國富民要靠民主制度,國家長治久安要靠法治來維系。固守古代法律是愚昧的,照搬西方法律制度也并不适合,依靠古人或者别的國家的人來替我們建設國家是不現實的。所以高鴻均教授和其餘十幾位學者懷着為建設現代法治貢獻一份力量的理想,一同著書,研究适合當代社會的法治理念,這讓我深有感觸。

在以上環節結束後,蔣海松老師點評了本次朗誦會,一方面對朗誦同學的表現給予了贊賞,對評價同學以獨特的視角對文章做出的賞析表示肯定。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此次朗誦會的不足之處,如點評環節應當即興發言而非照本宣科,對于文章的評價還可以做出學術性的延申。

蔣老師介紹了推薦《心寄治邦》這篇文章以及開展朗誦會目的。其一是在于語言,賞析美文,品味典雅句式、華美辭藻、優美語言;二是文化,引導大家深究其後的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自信;其三則是理念,藝術熏陶之後讓大家感悟、繼承當中流露出來的法治理念。高鴻鈞先生以古體文化寫法治,但理念絕不保守,而是對于中國古代傳統堅持批判繼承,希望将其創造性轉化。一些寫古體詩詞的人往往“心中也有辮子”,以古文為形式,以保守為理念,但高先生則顯然不是。他的雅緻文辭背後深藏法治的憂憤,對于近代以來法治坎坷痛心疾首,尤其是十年浩劫中對對法治之踐踏、對民主之蔑視拍案而起。這種堅定法治理念值得每位法律人學習、緻敬。蔣老師認為《心寄治邦》這篇文章,以古雅之詞傳播了現代法治理念,值得每位同學一再品讀。 蔣老師也分享了他自己《青春法學人歌銘》《賀新郎 法魂》等相關古體法律詩文的朗誦視頻。他也對本次主題班會的形式采取了朗誦會的形式表示肯定,希望今後大家可以開展更多元形式化的主題班會,讓法律在藝術的色調下煥發别樣的光輝。
朗誦會在大家熱烈的讨論聲中結束了。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朗誦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當代大學生風采的朗讀機會,讓同學們在法律與藝術的結合中得到法學思想的熏陶,又學習了豐富的古代法治知識,培養了新時代的法治精神。期待今後系列主題班會更加順利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