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生事務 >> 班團活動 >> 正文
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學生事務 >> 班團活動 >> 正文

讀書會 | 法學2106班研讀龐德《法律與道德》

時間:2022-11-13 浏覽量:


文 | 楊舒钰

圖 | 周迅



為了幫助同學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法律思維,理清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法學2106班于2022年11月10日晚,在綜合樓103舉辦了龐德《法律與道德》讀書分享會。同學們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暢談讀書感想。



本次讀書會由周迅同學主持并首先作交流分享。她帶大家回顧了龐德 《法律與道德》的主要内容:作者深刻地讨論了法律實踐和法律理論中的一個根本性與基礎性的問題,即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分析了回答這一問題的三種思考方式—曆史的、分析的和哲學的視角—的由來和發展,展現了每一種方式和存在于特定法律發展階段之問題的關系。通過曆史的考察, 龐德認為法律與道德起初是同源, 後來因發達而分途。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或近或疏、或合或離, 随着法律的發展大緻經曆了原始法階段、嚴格法階段、衡平法與自然法階段, 到19世紀後半期法律發展趨向成熟。

在書中,龐德以分析的視角考察影響不同法學對法律與道德之關系認識的各種因素。每一個法律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必須考察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 這樣才能使我們更加透徹地看到該問題存在的原因和空間。因此,周迅同學認為考量法律問題時, 既不能完全忽視道德因素, 也不能把道德做為衡量一個法律規範是否具有效力的唯一的的标準。

周迅同學發言過後,同學們積極讨論,展開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張敬弢同學首先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為大家梳理了書中關于法律的三種看法:第一種是“曆史的視角”,認為法律是傳統下的道德習俗,這種視角清晰地從曆史進化的維度演繹出關于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由來與演進。第二種視角是“分析的視角”,認為法律是約定之下制定的規範,龐德并不贊成将法律和道德徹底分開來看。第三種視角是“哲學的視角”,龐德結合不同法哲學家的學理,建立起一個理想的法律體系 。

王鳴昊同學緊接着發言,他認為龐德在這本書中抓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自希臘人以降2400年,對法律與道德的劃界的讨論是未竟的,乃至原地踏步,關鍵或許努力尋求一個界限這種簡單化思維本身就是有誤的。在法律史的沉積岩層中,不僅有倫理、習俗,還有教會法、神父著作、聖經文本,以及法條對其他社會關系的模拟——如果我們承認法律的出身是複雜的,為什麼又隻急切地追問一個“法律與道德之關系”的簡單問題、并急切地尋求一個簡單答案呢?



對于讨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有沒有必要和意義。周迅同學又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即使法律的産生伴随複雜的社會因素,但這與劃分法律與道德的界限沒有必然的對立關系。法律與道德需要劃出較合理的界限,否則在司法實踐領域極易發生法律與道德的混用,而帶來司法裁判不公的現象。對于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讀龐德的《道德與法律》可知,一方面法律與道德密不可分,法律是道德的一部分,是社會最低限度的道德準則。而另一方面法律和道德有着各自管轄的領域,法律以理性為基礎,必須是确定且可預測的,在法理上我們将它稱之為規則,而道德上更高的要求往往用原則加以定義。對于法律與道德複雜的交叉情況,必須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這也是此書的關鍵所在。龐德指出的最基本的界限就是個人權利的行使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限。

經典的魅力在于即使曆經千年,飽經滄桑,但紙張之上仍然閃跳真理的光芒。此次讀書分享會舉辦取得圓滿成功,會上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讨論熱烈。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一個極深刻且現實的問題,曆來被人們不斷研究和讨論。如何理清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如何堅守内心的道德底線?作為法學學子,我們在埋首讀書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當今社會現實和中國法治事業發展實踐領域的問題和期待,努力為成為一名有溫度的、合格的法律人而不懈奮鬥。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麓山南路2号
郵編:410082   電話: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