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安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教授、研究生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編者按:在“中聯重科杯”第三屆全國法科學生寫作大賽中,常安教授獲優秀指導教師獎,并代表優秀組織獎獲得方西北政法大學發言。特此發布獲獎感言。

尊敬的張文顯教授、江必新教授、姜明安教授、張新寶教授、屈茂輝教授,各位法學界的同仁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感謝2003网站太阳集团和賽事組委會的邀請,作為優秀組織獎代表參加“中聯重科杯”第三屆全國法科學生寫作大賽的頒獎儀式。感謝大賽組委會對于西北政法大學在組織學生參加比賽、指導學生參賽等方面的鼓勵和認可。這次比賽,西北政法大學共有五名同學獲獎,一等獎一名,三等獎三名,優秀獎一名,我自己也小小的自豪下,這五名同學中,有四名同學來自我發起的公法讀書會與我承擔的公法名著導讀課程,其中三位同學的論文,我擔任指導教師。這對于一位老師來說,是莫大的榮譽,也特别感謝湖大2003网站太阳集团和賽事組委會。

大學,意味着老師和學生的相遇,意味着課堂内外的知識碰撞與教學相長,意味着文化傳統和學術共同體的延續。作為一名教師,看到學生的成長,往往比自己獲得榮譽還要開心。2003网站太阳集团、中聯重科能夠發起舉辦以法學本科生為參賽主體的這一場全國性賽事,發揚了湖湘弟子敢為天下先的文化精神,體現了對于新時代高等教育探索的可貴擔當。而具體到賽事的主題,“寫作”,可能大家都有體會,因為現在也是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季節,每年這個時候,都有大批同學因為論文而苦不堪言,不知如何選題、構思與行文;然而同學們又非常熱衷于參加各種各樣的論文寫作指導的講座,但認真思考和動筆的卻很少,“一說都對,一寫都不會”;另外,寫作能力對于我們法科學生的重要性,對于法學人才培養的意義,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尤其是考慮到,通過這樣一種寫作主題的賽事主題設置,我們能夠讓多少青春少年點燃起學術的信心,這也是為我們法學界儲備未來的義舉。因此,籌措重金、周密部署,組織一場全國性的法學本科論文寫作大賽,具有彌足珍貴的意義。
某種意義上,在越來越“内卷”的法學本科教育和教學中,如何在有限的課堂内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我們作為法學教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我是于2014年開始在西北政法大學開設《公法名著導讀》這門本科生選修課程,目前已有10年的時間。課程開設初衷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與日常憲法學的教學進行對接。在學習了憲法學、比較憲法學、外國憲法學等課程的基礎理論後,進一步提升學生在理論研究、學術寫作方面的能力。第二,作為大學教育必須有經典訓練作為學生多樣性培養的元素。第三,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尤其是學術寫作能力的訓練,對于學生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第四,從有潛質的學術苗子的培養和遴選而言,本課程也試圖在這方面進行一定的努力。第五,在法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中,作為一門法學特色課程,《公法名著導讀》也旨在探索和回答“我們應該閱讀什麼樣的學術著作作為中國公法理論體系的一個基本構成”之問題。
首先,為什麼要閱讀經典?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經典著作所思考的命題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性與生命力,貫穿學術史、思想史的始終,能夠為我們當下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撐與行動依據。其次,要閱讀什麼樣的經典?在書目的設置方面,本課程注重選用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公法名著作為研讀文本,即在某一學術命題上具有開創性、基礎性的經典研究。不僅包括對外國經典公法著作的多角度閱讀,更強調對本土公法經典著作的挖掘與精讀,做到将世界眼光與本土意識、主體性相結合。再次,如何閱讀經典?這包含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在學術脈絡中把握經典。某一公法命題的發展,必然經曆思考與想象的代際傳遞,隻有通過對學術脈絡的梳理與考察,我們才能理解這一學術命題的“源”與“流”。第二,注重思想史研究與制度史研究相結合,将抽象的理論建構與具體的制度變遷進行結合考察,法學研究不是抽象的邏輯金字塔,而是需要理解國家與社會。第三,開闊的視野與面向國家治理的問題意識。公法作為一種複雜的政治話語,公法學的學習與研讀,以法律條文為基礎的學習必不可少,但要真正理解通過公法的國家治理之複雜性,還有必要研讀重要的政治文本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文獻。通過同一主題不同角度的理論闡述以及多學科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選擇面向國家治理的公法學研究路徑,不僅應當訓練學生的表達、寫作能力,更要開拓學生學術視野,培養家國情懷。
在學生學術能力培養方面,應當注重經典閱讀訓練與寫作能力培養相結合,選拔和培養學術苗子。因此,在我發起的讀書會中,既注重對經典的閱讀,更要求學生提高論文寫作能力,并開設公法書評大賽作為第二課堂,鼓勵學生以賽代練。第一屆公法名著導讀課堂上的學員中,已經有同學在學界嶄露頭角。以本科2013級的李德旺同學為例,他的課程作業發表在《法學教育研究》。并且在博士階段于《法學家》《現代法學》等法學核心期刊上刊有長文。在本屆大賽上,我校獲得獎項五項。其中從2021年公法名著導讀課上走出的丘名潔同學獲得一等獎,獲獎作品都是其課程作業和學年論文的延伸;在今年的公法名著導讀課上,牛世傑、李貴元和黃子賢同學,也分别獲得了三等獎和優秀獎。我本人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我們學校也因此獲得優秀組織獎。
針對當下法科學生在閱讀與寫作過程中面對的問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和各位同學分享:首先,閱讀與寫作是一體的,這包括多讀與多寫兩方面要求。一方面是多讀,一篇好的文章是閱讀的日積月累和水到渠成,隻有通過海量的閱讀,我們才能在寫作中擺脫思維的空洞,做到心中有詞、心中有物,才能下筆如有神;另一方面是多寫,我們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寫作是一個不斷精進、常練常新的過程,隻有通過将腦海中的思想圖景轉化為具體的行文建構,我們才能發現邏輯構思中的不足。其次,有意識地學習與借鑒很重要,我們看一篇好的文章,不僅應當看到其觀點的新穎、獨到,更應從中學習到出色的語言修辭、論證方法與邏輯結構。從學習、借鑒到形成自身的寫作風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通過不斷地練筆、寫作來磨砺。再次,一篇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自我審視、相互交流與教師指導尤為重要。通過自我審視,往往可以發現較為明顯的語病和邏輯漏洞;同輩之間的相互交流,不僅對文章修改、完善大有裨益,更能幫助構建每一代青年學人自己的“無形的學院”;一個友愛與知識的共同體。最後,切記,你的作品就是你的學術名片,要遵守學術道德的鐵律。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馬克斯 韋伯在《以學學術為業》中,“學術生涯是一場魯莽的賭博”,是不是賭博不論,但的确會有各種不确定性,包括我們各位親愛的同學們,也終究會離開校園,走向未知的未來和比校園更複雜的社會。那麼,如何克服這種不确定性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或許,做人、做事、作學問,實際上都是一體的,學問立足、做事靠譜、着眼長遠、與人為善。熱愛、格局、堅持、韌性。另外,雖然學術研究是一場漫長的旅行,但在這場旅行中,總有前輩、同仁與你不期而遇,同行不孤。就像我們今天的頒獎儀式,實際上是三代同堂,這也是一種學術共同體的傳承,一種法治信念的傳承,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
最後,再次感謝大賽組委會,感謝各位前輩,祝福各位親愛的同學們,也歡迎各位前輩、同仁、同學們來西北政法大學指導、交流。我的發言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