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7日晚,“道無近”研究生工作坊第七次例會在法學樓405會議室舉行。本次例會以穗積陳重的《複仇與法律》為閱讀書目,讓同學們對于法律之起源以及複仇對于法律的影響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黃安傑同學首先從作品的寫作背景入手,結合作者的留學經曆以及中國儒家思想和日本傳統武士道等多個因素,對作品的寫作背景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然後就複仇的曆史沿革進行闡述,複仇階段可分為複仇義務時期、複仇限制時期和複仇禁止時期。論及複仇對于法律的影響之時,以藏族“賠命價”為例,論述了範疇對于立法和司法的影響。
米賽君同學在對作者穗積陳重進行簡要介紹之後,随後對構成本書的四篇文章進行了分析與介紹。然後就扣押是民事法之起源這一觀點展開了自己的思考。提出扣押在前階段本質為複仇,随着階段的推進,扣押成為當事人的一種救濟手段。最後結合不同學者的觀點展開了對于民事法之起源的思考。
唐明棫同學以鮮明的邏輯脈絡對書中的複仇問題進行思考。首先對于不同史籍中記載的複仇進行的評述和思考,随後對複仇在我國古代立法中的體現進行總結。認為我國立法從西周時期開始限制複仇,唐之後除元朝以外對于複仇并不是一直持禁止态度。
肖蓓同學同樣選擇将複仇的沿革作為文章的論點,不同的是,她以時間脈絡的方式梳理了我國不同朝代關于複仇的法律規定。最後經過對于不同朝代法律規定的梳理和思考,提出複仇對于現今社會仍存在一定影響,應當正确對待複仇文化。
付瑜琦同學在簡要介紹了本書内容之後,帶着問題展開了自己的思考。她就關于公權力如何安撫複仇者憤怒,公私權力界限以及對于殺人行為性質的理解這三個問題,結合貝卡裡亞的觀點和我國刑法規定對犯罪進行界定。
“道無近”研究生工作坊導師組在聽取各位同學的報告之後給出了細緻的評價和建議,同學們受益匪淺。同學們互相之間進行點評、提出疑問、解答問題。通過本次例會,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法律之起源以及複仇對于法律的影響。充實了專業知識,開闊了學術視野。希望在下一次讀書分享中學習到更多的法學知識。
關于“道無近”研究生工作坊
“道無近”研究生工作坊是由我院李婧嵘、程博麗、莫桑梓、歐揚、李勤通以及汪全軍等六位老師發起成立的研究生培養平台,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法學知識素養和學術寫作能力。工作坊每兩周舉行一次例會,将有計劃的開展經典閱讀和論文寫作訓練。
“道無近弗行不到,事無細弗為不成,故君子日有茲茲之志,以去其䩱也。——《嶽麓書院藏秦簡》之《為吏治官及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