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熱點研讨
行政規範性文件的檢察監督:實踐分析與完善對策
秦前紅 李天雨
構建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的民事強制執行制度體系
邵長茂
學術專論
包容審慎執法清單的法理與邏輯
江國華 王孜航
論懲罰性賠償與行政罰款的适用規則
韓利楠
律師中性業務行為可罰性與否之界分
許華萍 羅翔
前期物業服務合同對單個業主的法律約束力
周輝斌
《民法典》遺産管理人規則解釋論
葉玮昱
公司擔保語境中商事外觀主義的适用偏差與矯正思路——以一則最高人民法院代表性案例的評析出發
趙爽
在線質證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
肖晗
法學方法
判例研究的體系圖景與方法自覺
陳越峰
學術動态
探尋中華法理思想之源——“中國古代經典中的法理”研讨會暨“法理研究行動計劃”第17次例會述評
蔣海松
域外法學
羅馬法體系與中國民法典編纂:法學家的時代
[意]桑德羅·斯奇巴尼(著)
周平奇(譯)
摘要
熱點研讨
【1】行政規範性文件的檢察監督:實踐分析與完善對策
作者:秦前紅、李天雨,武漢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憲制地位和日漸做實的行政檢察工作,為行政檢察監督行政規範性文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和現實上的可能。檢察機關對行政規範性文件的監督,本質上是對法律實施的監督,能夠産生補強現有行政規範性文件監督制度、防範行政争議風險、助力社會治理的積極效應。實踐中,地方檢察機關以穿透式監督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行政規範性文件監督的工作機制。探索中的地方實踐不僅存在制度構建不全面、規範依據不充分等問題,而且在監督方式、介入階段、監督效力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這不利于法制統一的憲制要求。應當秉持能動與謙抑相結合的行政檢察工作理念,從改進監督方式、明确介入階段與啟動機制、界定監督行為效力、完善規範供給等方面,對行政檢察監督行政規範性文件制度進行完善。
關鍵詞:行政檢察;法律監督;穿透式監督;行政規範性文件
【2】構建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的民事強制執行制度體系
作者:邵長茂,最高人民法院執行研究中心
摘要:良好的強制執行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撐。一個“執行難”的國度,不可能建立起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民事強制執行法》屬于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重要法律,目前正在制定過程中。應當抓住這一難得機遇,建立有助于降低權利實現成本、提高執行活動效率、提升執行程序品質、保障強制執行效果的關鍵性、支撐性法律制度,推動執行工作從“解決執行難”到“執行現代化”的主題切換和服務升級,為我國建立起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強制執行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事強制執行法;解決執行難;執行現代化
學術專論
【3】包容審慎執法清單的法理與邏輯
作者:江國華、王孜航,武漢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包容審慎執法清單作為行政法治實踐的創新,促進了立法“權威力度”和執法“人性溫度”的有機融合,既是執法理念和執法方式更新的具體表現,也是鼓勵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内容上看,包容審慎執法清單包括免罰清單、從輕減輕處罰清單、免除行政強制清單、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等,在地方實踐探索中呈現多重模式。從法理上看,包容審慎執法清單蘊含“人民中心主義”“法律父愛主義”“後果判斷理論”三大基礎;從邏輯上看,包容審慎執法清單的展開需遵循“認知邏輯”“發展邏輯”“容錯邏輯”三重維度,處理好“包容創新”和“審慎監管”、“放”和“管”之間的辯證關系,助推包容審慎執法清單進一步規範化、法治化、正規化适用。
關鍵詞:包容審慎執法清單;首違不罰;行政處罰;法理邏輯
【4】論懲罰性賠償與行政罰款的适用規則
作者:韓利楠,中國政法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引入,帶來了行為人因同一行為同時承擔懲罰性賠償和行政罰款責任的問題。對此,司法實踐中因法院對懲罰性賠償性質認定的差異形成了不同進路。基于适用程序和提出懲罰性賠償主體的不同,可将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懲罰性賠償歸納為私人訴訟懲罰性賠償和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兩種。私人訴訟懲罰性賠償因民事義務産生,旨在救濟私人、填平損害,是一種民事責任,與行政罰款可同時适用不折抵;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雖因民事義務産生,但其适用于民事公益訴訟程序,旨在維護公共利益、懲罰不法行為,是一種公法責任,與行政罰款同時适用時,為避免“一事二罰”,應根據兩種責任作出的先後按照不同折抵規則進行折抵。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行政罰款;民事責任;公法責任;折抵
【5】律師中性業務行為可罰性與否之界分
作者:許華萍、羅翔,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中性業務行為因其中立性而具有區别于幫助犯的本質特征。律師中性業務行為可罰性與否之界分是刑法理論和實務界的雙重難題。全面可罰性說質疑中性業務行為的獨立地位。限制可罰性說中的主觀說放棄了對中性業務行為本身客觀危害性有無的考察,客觀說放棄了對行為人本身是否具有故意的主觀心态的考察,二者皆不可取;折中說兼顧主客觀兩方面因素的考察,符合主客觀相統一的基本原則,也能實現與我國現行刑法規定和刑法理論的有效銜接。運用折中說判斷律師中性業務行為是否具有可罰性,客觀方面要判斷是否超出社會相當性或職業相當性的範疇而符合客觀危害性的标準,包括是否超出業務行為的最大射程,是否具備法益侵害的緊迫性,是否明顯違反相關業務規範;主觀方面要判斷是否具有确定的故意,包括對犯罪人犯罪意圖或者犯罪行為和法益侵害結果的認識因素,以及希望或者放任結果發生的意志因素;從而實現主觀判斷和客觀判斷、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統一。
關鍵詞:中性業務行為;社會相當性;職業相當性;折中說
【6】前期物業服務合同對單個業主的法律約束力
作者:周輝斌,湖南師範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民法典》除了第 939 條籠統規定“建設單位依法與物業服務人訂立的前期物業服務合同對業主具有法律約束力”之外,對于前期物業服務合同涉及的其它法律問題大都付諸阙如。在具體個案中,法院對于單個業主是否為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當事人、單個業主是否有權主張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無效、是否有權解除前期物業服務合同以及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的變更對于單個業主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等問題,不應拘泥于《民法典》第 939 條的文義解釋,應當結合《民法典》和《物業管理條例》的其它相關規定,運用利益衡量的方法進行體系解釋和目的解釋,承認和維護單個業主作為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當事人的地位和權利。
關鍵詞:前期物業服務合同;《民法典》第939條;單個業主;法律約束力
【7】《民法典》遺産管理人規則解釋論
作者:葉玮昱,浙江财經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遺産管理人制度是《民法典》新增的制度,标志着我國繼承法立法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民法典》第 1145 條中的遺産管理人是統一的法律概念。無論是遺囑繼承還是法定繼承,遺囑執行人或遺産管理人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是獨立的私人機構承擔者(機構說)。機構說并不否認對遺産管理人與繼承人可以類推适用代理及委托規則,尤其認為可以通過類推來明确雙方圍繞管理遺産而互相負有的具體義務。此外,機構說也可以解釋遺産管理人與被繼承人、遺産債權人以及法院之間的法律關系。《民法典》第 1145 條到第 1149 條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規則群,我國學理和司法實踐必須從機構說出發、借助各種方法使現有規定變得更具操作性。
關鍵詞:遺産管理人;機構說;法律關系;類推适用
【8】公司擔保語境中商事外觀主義的适用偏差與矯正思路——以一則最高人民法院代表性案例的評析出發
作者:趙爽,吉林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針對法定代表人違反《公司法》第 16 條提供擔保的私法效果,既有裁判反映出司法實踐對商事外觀主義的理解與運用有待完善:其一,依據相對人善意與否認定擔保合同效力或已超越商事外觀主義效力邊界;其二,判令公司對非善意相對人承擔合同無效責任未充分契合商事外觀主義保護合理信賴、保障交易效率的價值目标。司法實踐在适用以商事外觀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法律規則處理公司擔保糾紛時,應當在擔保合同效力認定環節堅守商事外觀主義的效力邊界,即商事外觀主義僅可明确擔保合同是否歸屬于公司,合同效力如何并非所問;在擔保合同責任分配環節則應堅持商事外觀主義的内在目标,對非善意相對人不必然發生外觀事實效果,确保公司享有免責空間。
關鍵詞:商事外觀主義;公司擔保;越權代表;越權擔保;法定代表人
【9】在線質證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
作者:肖晗,湖南師範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司法領域的應用催生了區别于傳統線下訴訟的在線訴訟形式。在線質證作為在線訴訟不可或缺的一環,被司法解釋分為同步質證和異步質證兩種,具有不同于傳統線下質證的特性和功能價值。作為一種新興的質證形态,受理念滞後、制度初建、技術不成熟、質證環境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它在實踐運行中已暴露出某些缺陷和問題。為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以優化在線質證規則和切實保障當事人的質證權,進而實現創設在線訴訟制度的應有價值。
關鍵詞:在線質證;現實困境;優化路徑
法學方法
【10】判例研究的體系圖景與方法自覺
作者:陳越峰,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
摘要:法律研究與法學研習需要更好的體系觀念和方法自覺。體系與方法,是判例研究的全景地圖和行進指南。判例研究有助于疑難案件的處理。研讀判例可以在完整的法律論證中揭示和積澱妥當的裁判規則,進而融通法教義學、法學方法和價值判斷,形成一個不斷疊代的動态體系。判例研究的基本範式是先例性規範抽取型研究,其着眼點在于規範而不在于個案,關注的是核心的法律論證。這樣的判例研究需要有一個作為全景地圖的先在體系。判例研究也有着體系形成功能,其能夠也應該作出體系性貢獻。判例研究需要在目的指引下運用方法。這就需要有四重方法自覺,包括“内部—外部”的視角自覺、“規範—事實”的對象自覺、“價值—技術”的立場自覺和“體系—判例”的定位自覺。判例研究甚至裁判也需要适時向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開放,基于語境和過程的科學研究可以提供超越規範解釋适用的洞見。内部和外部、微觀和宏觀、規範和事實研究的互相啟發與融通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前景。
關鍵詞:法教義學;判例研究;法律體系;法學方法;法學教育
學術動态
【11】探尋中華法理思想之源——“中國古代經典中的法理”研讨會暨“法理研究行動計劃”第17次例會述評
作者:蔣海松,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法理研究需要回歸本源。我國古代法制蘊含着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國古代經典是法理的重要載體,是法理思想的源頭活水。中華文明傳統孕育出了獨具東方特色的法理學述傳統。“理”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核心所在,“法理”是古代法學的基石範疇,是中華法律文明具有自主性和獨創性的理論概念。古代法理在思想典籍、立法文獻、司法判決乃至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中都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古代法理思想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智識資源,是構建中國特色治理之道的民族基因,是現代法治的營養資源,而非消極阻礙。隻有把“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有機結合起來,中國的法學研究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法理;古代法理;中華法律文明;近代轉型
域外法學
【12】羅馬法體系與中國民法典編纂:法學家的時代
作者:[意]桑德羅·斯奇巴尼
譯者:周平奇,常州大學史良2003网站太阳集团
摘要:鑒于中意之間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法學學術交流、特别是羅馬法原始文獻的中譯,中意關系的當下時代可以稱之為“法學家的時代”。這種論斷的理由基于九個方面而得以逐步展開:法不是法律的同義詞,它主要源于法學家及其方法、觀點與教義;優士丁尼法典是立法者和法學家之間協作的産物,它們作為獨立法的淵源的作用甚至超越了法典本身;随着19世紀翻譯時代的到來,羅馬法開始在中國大地上流播,中國逐步開始了法典化曆程;新中國成立後,羅馬法通過莫斯科進一步流播到中國,此時的羅馬法經過了社會主義重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恢複羅馬法教科書的編寫以及圍繞“法律原則”和“分步驟”編纂的概念起草民法典;在關注原則的文化維度上對羅馬法原始文獻需求進行反思,法學家職業群體逐步呈現擴大化趨勢;中國法與羅馬法體系之間的對話,實現對鴉片戰争以來的“百年屈辱”情結的超越;通過重讀《學說彙纂》,中國民法開始注重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的首要地位;債法總則和勞動法應該在中國民法典中有其位置。
關鍵詞:羅馬法;中國民法典;法學家的時代;人格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