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科學研究 >> 學術刊物 >> 正文
您的位置: 2003网站太阳集团 >> 科學研究 >> 學術刊物 >> 正文

學術資訊|2003网站太阳集团喻玲教授在《法學教育研究》發表《面向新文科建設的法學教育數字化發展需求與路徑》

時間:2024-10-22 浏覽量:

作者介紹

喻玲: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知識産權法、法學教育。 

原文刊于:《法學教育研究》2024年02期,總第44卷,106——118頁。本文注釋已略,建議閱讀全文。

摘 要:新文科建設對法學教育發展提出了數字化轉型的新要求,從技術應用向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的轉變,将重塑“教”與“學”之間“雙向成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标應在知識、能力、素養三個層面全面升級。培養方案的調整優化體現在課程設置、專業課與課程群建設等多個層面。法學教育的數字化實現離不開學習環境建設,包括但不限于基礎建設、課程數字資源、在線課程平台、智慧教學空間、智慧教學工具和虛拟仿真實驗等。面向新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關鍵是要銜接好線上線下教學環節、增加線上教學的有效度以及重構交互體驗最大化的線下教學。教學評價的數字化将極大助益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可操作性與科學性。

關鍵詞:新文科 法學教育數字化 學科融合 數字化教學設計

面向新文科建設的法學教育數字化發展需求與路徑

喻玲

“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是時代發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大勢所趨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門“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啟動,标志着“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卓越法治人才培養開啟新篇章。學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的最大特點,體現在法學教育,中的關鍵是文理交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從容應對信息文明轉型挑戰的能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明确提出優化法學學科體系,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健全法學教學體系,适應“互聯網+教育”新形态新要求。 從全球範圍來看,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2020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電信聯盟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發布《教育數字化轉型:學校聯通,學生賦能》;歐盟委員會出台《數字教育行動計劃( 2021—2027 )》;美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也早已開始數字教育戰略布局。我國積極推進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變革,經曆了教育信息化、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等不同政策階段,教育部落實國家數字化戰略的要求,在《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點》 中正式提出實 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深化融合,創新賦能,應用驅動,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本文拟從新文科建設對法學教育提出的需求出發,探讨法學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實現路徑,探索新時代法學教育教學改革實踐。

一、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法學教育數字化新理念

(一)多學科融合:技術到教育思想的變革

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進行考察時指出,我國法學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法學學科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還不夠,知識容量需要擴充”。學科發展是人才培養的堅實基礎,新文科強調多學科融會貫通。随着科學技術發展.學科融合、學科交叉、學科重構已然成為推動學術創新和學科發展的新趨勢。法學學科建設要适應法治建設新要求,推進法學理論知識的更新,促進法學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統計學、管理學、人類學、網絡工程以及自然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數字中國”戰略對數字法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及時跟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等科技變革的數字法學理論前沿,并進入法科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課堂。與此相呼應,很多高校已經開始探索“網絡法學”“計算法學”“數字法學”“人工智能法學”“數據法學”等人才培養模式,以建設新的專業或本碩貫通的培養模式來實現跨學科的人才培養、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法學教育對信息智能革命的積極回應。學科融合教育并不是額外教育,而是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對傳統法學教育的培養理念、培養方案、培養目标與教學體系的重構,是教育形态的創新。新時代法治人才培養是适應數字社會發展和變革要求,反映學科融合知識譜系、理論體系與人才培養規律的新型教育形态。人才培養目标的變化體現為法治人才所具有的“古今融通、文理融合、中西結合、知行合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同時,學科融合對法學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從法學專業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多學科知識的學習者以及帶領學生從多學科視角關注法學基礎理論、探索法治實踐的引導者。

(二)數字化轉型:技術到教學理念的轉變數字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與互動式學習需求,可以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實現學習文化的轉變。根據學生的多元需求、學習風格和學習投入偏好的不同采用不同教學方法,技術能實現(賦能)多樣學習活動和策略。

但“法學教育數字化”的内涵遠廣于“教學信息化”。數字化轉型不單指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而是教學理念、教學内容、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的整體轉型。根據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不同發展階段,法學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數字化轉換,是将法學專業課程教學的物理信息轉換成數字信息,并進行相應的組織。第二階段是數字化升級,利用技術使法學專業課程教學過程更加簡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第三階段是數字化轉型,協調數字技術、人力與文化來實現技術在法學教育中的創新應用,文化的變革與制度的完善。前兩個階段數字化都是作為法學教育的技術輔助手段,第三階段則實現了理念的轉變。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于學生數字素養的培育 .數字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法學教育本身的目标。這一轉變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具有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力、有跨學科融合的分析研究能力和授課能力。教師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和教學資料的提供者,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陪伴者和促進者同時也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整合者,學習環境的建設者和維護者。

(三)師生關系重塑:從教到學的轉化在傳統教學環境中,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核心展開,呈現的是以教師輸出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傳統師生“單向輸出”的閉環關系已不能适應當下教學需求。9數字化為教學的實現提供了跨時空的可能性,也為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與學習水平設計不同教學内容、教學方法提供了可行性,實現了原來教師與學生“一對多”的“單項輸出”教學模式向“一對一”的“雙向互動”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的角色從教學的主導者成為了設計者、組織者、支持者與共同學習者。教師在指導、支持、鼓勵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成就學習與成長。在教師角色的轉變過程中學生角色的轉變也同步發生,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更多的主動性、參與度。師生關系從“單向輸出”的閉環關系向“雙向互動”的開放關系轉變。

二、面向新文科建設的法學教育數字化發展路徑

(一)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目标的升級

新時代法學教育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層面實現培養目标的升級,旨在培養德法兼修、基礎紮實、視野開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卓越法治人才。

1.知識目标。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以知識體系的構建為基礎,體系化的知識框架需要重點考慮學科融合,使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更全面,更系統、建立起法學專業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廣度融合的知識體系。

2.能力目标。未來法治人才關鍵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具有法治思維和解決複雜法律問題的能力,包括法律運用與創新能力、法律文書寫作與論辯能力;( 2 )數字化能力,培養具有數字化能力的學習者已經成功為多國國際戰略的關鍵目标。數字世界對法科學生未來執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數字化思維、數智化技術運用能力,數字化學習能力與創造力:( 3 )自主學習能力,法學教育的目标在于培養保持持續學習狀态和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未來法治人才,以應對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3 .素質目标。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塑造學生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立足學科與專業領域,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使命擔當、“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

(二)培養方案的與時俱進

為滿足新文科建設對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目标的新要求,除了前文提到的部分高校開始探索以特定學科交叉培養為重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計算法學、人工智能法學等),更多高校則是在原有培養方案優化調整:其一,在專業課程建設中增加跨學科視角,更新知識體系。結合具體課程的特點,實現三個層次的融合:拓展課程跨學科知識廣度;加深專業知識與技術前沿的結合的深度;推進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融通。 其二、增加通識課程中科學素養課程的設置。以通識必修課提升法科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以通識選修課為特定跨學科方向感興趣的學生提供豐富的選擇。例如,2003网站太阳集团法學專業培養方案将《計算與人工智能概論》設定為通識必修課,在通識選修課中開設有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等多個學科的50餘門選修課。 其三、增加與學科融合密切相關的專業選修課。圍繞技術領域的新發展,在師資團隊的研究領域增設領域法選修課。如2003网站太阳集团在新版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人工智能法學》《網絡法學》《能源法學》《氣候變化法》等課程。 其四,優化專業能力培養模塊課程群建設。以法科學生的關鍵能力培養為目标設置有針對性的能力提升課程群。如2003网站太阳集团法學專業培養方案中設置有《法學學術寫作》《法學文獻研讀》等提升寫作能力課程群以及《民法案例研習》《刑法案例研習》《行政法案例研習》等提升法律運用能力的課程群。

(三)教學環境數字化數字化

教育的實現離不開數字教學環境。随時随地能開展學習的環境可以滿足學生即時的學習需求,調動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便利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維深層互動,實現高效、個性化學習。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主要由設施、平台、資源和工具組成。

1.共建基礎設施。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早已成為高校基礎建設的重要内容。安全可靠的IT基礎設施是數字化學習的基礎,也是學校層面為教學活動的數字化實現提供的基礎條件。在此基礎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實施和推進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平台、資源和工具,自主決定數字化教學環境的搭建。

2 .創建課程數字資源。數字資源是教學策略實現的基本要素,包括文本、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可以為教師設計和實施課程教學提供最大的自由度,服務于不同的教學單元,有助于個性化教學的實現、同時還可以互通共享。法學專業課程數字資源的重點在于案例資源庫。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開的裁判文書是教學的典型案例,也是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學科研究的重要資源,對裁判文書的梳理與提煉是實踐師生共研的重要教學步驟與環節。

3 .共享在線課程。線上課程的優點顯而易見,可以極大便利學生随時随地學習知識點。從現有教學實踐來看,在線課程主要包括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MOOC )即“慕課”以及小規模在線開放課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 )。比較常用的在線課程平台包括中國大學慕課、學銀在線、智慧樹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一般采用的教學模式有同步SPOC異步SPOC以及獨立SPOC形式: ( 1 )同步SPOC課程完全跟随一門正在開課的MOOC學期,授課教師僅可補充内容,不能修改MOOC課程原有内容;( 2 )異步SPOC課程是将一門已經結課的MOOC課程整個學期内容複制,授課教師可以共享已有MOOC課程的大部分内容,同時還可根據開課需要進行删減或增補: ( 3 )獨立SPOC課程則是由教師單獨創建一門在線課程的數字資源并根據自己的教學安排發布課程内容,與MOOC課程無關,授課教師有更自由、自主的設計空間。

4 .應用智慧教學空間。智慧教學空間是多媒體和網絡教室的高端形态,是線下授課升級的基礎條件,通過各類智能裝備輔助教學内容的呈現,便利學習資源的獲取,助益課堂互動的開展,為師生提供智慧學習的環境,促進個性化學習、開放式學習與泛在學習的展開。

5 .引入智慧教學工具。智慧教學工具能實現線上與線下課程的無縫鍊接,以學習通和雨課堂為代表的手機端、電腦端教學工具的使用,使教學方法更多樣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問答和完成創造性項目,極大程度地實現師生高效互動,實時交流。

6 .開展虛拟仿真實驗。從教育部公布的首批虛拟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來看,現有法學教育中采用的虛拟仿真實驗側重于模拟庭審、談判、鑒定、質證、糾紛處理等現場感較強的程序事項,未來面對技術領域的不斷更新、可能會有更多旨在幫助學生理解跨學科視角的虛拟課程實驗建設。

(四)面向新教學模式的數字化教學設計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設計層次、内容和難度都在升級。如何“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三維聯動:學生自我學習驅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将線上線下教學實現有機融合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關鍵。首先,如何銜接好線上線下學習環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法學專業課程教學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從已有實踐來看,授課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特點、授課班級人數以及學生學習偏好,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模式:

( 1 )線下基礎+線上提升模式。對于大班或中班授課的專業初級基礎課程,将核心概念和法律思維引導安排在線下面授課程有助于初學者入門,搭建基礎理論框架,将課程内容的前沿拓展與鞏固練習安排在線上完成,以小視頻和小練習、小讨論為主,作為每次線下課程的複習與延伸,同時也作為下次線下課程的前測與預熱,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助于教師掌握學情,調整教學設計。

( 2 )線上基礎+線下提升模式。對于小班授課的專業高階選修課程,線上教學完成基礎概念學習和基礎應用,線下教學采用翻轉課堂加深理解,鞏固拓展,更能促進學生學習思維和習慣轉變。

( 3 )線上線下基礎與提升并重模式。對于融合式教學已經非常熟悉并适應的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由設計線上線下教學環節。特别是對于一些高階選修課,可以按照主題設計教學内容,根據每屆學生的興趣,實現線上内容自由選擇,按需拼盤組合,線下内容适時調整,學生通過分工研讨實現不同主題間的對話、讨論與融合,實現一人一課。

其次,如何增加線上學習的有效度。線上學習最大的障礙在于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互動難以時時完成,學習容易流于形式,難以進入高效學習狀态。增加線上學習的有效度,需要分析學情,從目标,内容、資源、流程模式等多方面設計并時時調整。

( 1 )尊重學生差異,分層設計教學目标,實現同維度目标的梯度,利用線上學習的可選擇和便利性,在學習單元上有所區分,以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不同學情學生共同發展。

( 2 )學習内容設計以“時代性”知識點為重點,将知識模塊化,選擇生動、貼近生活的案例,做到“一案一單元”“一案一要點”。同時注意合理留白,為線下教學的深化與學生自學留下空間。

( 3 )采用的資源應更多樣化,特别是采用“線上基礎+線下提升”模式的課程。教學視頻需要短小内容新穎、體驗感強:除了經典文獻提供文字化,其他教學資源,特别是案例資源盡量以視頻和圖文形式呈現,實現可視化。

( 4 )線上教學流程可增加學生參與度高的闖關“一對一挑戰”“大家來找茬”等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設計環節。

最後,如何重構交互體驗最大化的線下教學。線上課程可以給學生更多學習的自由,但線下課堂仍是育人最重要的陣地,在物理空間内,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與情感交流,是教育最鮮活的呈現。數字課程和線上教學的出現不是為了取代線下教學,而是要克服線下教學的障礙(時空限制),與線下教學合力構建最佳教學場域,實現教學共進。

( 1 )設計好教學内容。處理好教材邏輯與課堂教學邏輯的關系,教材邏輯旨在完整、嚴謹地呈現學科領域的知識,是以知識體系的框架搭建為目标,反映的是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所以,教材邏輯也可以稱作是學科邏輯。而課堂教學重在知識學習的邏輯,更應注重知識發現、轉化應用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是将固定知識以靜态的形式按照邏輯順序進行學習,而是通過問題的提出,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中,作為解決問題的有用手段而習得,從而确立起學習主體開展探究性思維活動的教學邏輯。

因此,線下課堂教學内容的選擇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簡單重複,而應是以問題為導向的以知識發現與應用的邏輯為主線的教學内容設計。對于大班和中班授課的專業初級基礎課程,用貼近生活的系列問題導出核心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小班授課的高階課程,教學内容以專題模塊呈現,問題鍊的設計注重融入學科前沿、跨學科視野,以學生實踐、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方式。以拓展學生視野和寬廣的跨學科知識,提升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 2 )設計好教學方案。線下課堂應最大程度實現面對面的交流,實現教與學的最大化交互體驗,如何實現深層互動,需要革新教學模式,設計好教學方案。大班授課要調動每位學生的參與度與參與的有效性,可以采用BOPPPS教學模式,以導入( Bridge-in )學習目标( Objective / Outcome )、前測( Pre-assessment )、參與式學習( Participatory Learning )、後測( Post-assessment )、總結( Summary )六個環節,能較好地均衡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之間的關系。

小班授課則可以根據課程内容需要,采用翻轉課堂( FlippedClassroom )或部分翻轉課堂模式,提升啟發式引導性教學的針對性,改變傳統的“教一學”關系,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實現教師與學生更具深度的交流互動與自我反思,集體研讨協作,實現教學的深層次互動,讓課堂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空間,更成為知識創造的場所,法律思維能力養成的平台,成為教師與學生“探究的共同體”。

( 3 )使用好智慧工具。智慧教學工具,特别是手機端的教學工具即使在普通教室也可以實現豐富的教學輔助功能,極大地便利了課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與教學評價,這一作用在大班授課的情況下尤為凸顯。要做好充分互動需要将課堂的搶答、分組、問卷、測驗等各個環節提前設置、特别是後測環節和提升環節,需要預設多種方案,關注數據變化,時時調整備選方案。

(五)教學評價數字化

教學數字化區别于傳統課程教學的顯著優勢之一是能夠更好地對個體學習進行評價,識别不同知識水平與具備不同能力的學生,由此實現因材施教。法學教育的成果具有非顯性特點,“德法兼修”的評價标準如何體現,很難通過期末考試“一考定分”。網絡教學平台和智慧工具的使用,能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學生所學極大方便了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跟蹤每位學生的線上學習表現、線下課程随堂檢測、課程作業等,通過數據分析能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以及價值自标的達成情況,通過形成評價,時時評估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與教學策略,科學評價學生學習成效,合理評估教學效果。

數字化的教學評價也極大便利了學生對教師教學滿意度、獲得感的評價,方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反饋,調整教學策略與教學内容,實現教學互動的時時跟進,真正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結語

新文科建設對法學教育發展提出了數字化轉型的新要求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體現在培養目标、培養方案、教學環境、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整體升級與變革。數字化将更好的支撐法治共同體對法學教育的積極參與。随着技術創新的不斷發展,新的教育技術手段不斷更新,數字化建設也在持續升級,元宇宙正在突破與變革現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育數字化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挑戰。這種綜合設計能力既包括教學學術能力,也包括數字化教學能力,需要法學教育一線教師保持對教學創新的開放态度,積極了解數字教學、實踐數字學習,在實踐中總結反思,不斷探索進步。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麓山南路2号
郵編:410082   電話:0731-88821963